正确理解“稳健”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这是必然的选择。但是,对这个“转向”的理解必须客观、准确,切忌把这个“转向”理解为从“适度宽松”到“适度紧缩”、甚至“紧缩”的转向,这是原则。

  有人说,“适度宽松”到“稳健”难道不是货币从多到少的过程吗?其实,这个理解是错误的。错在哪?如果我们把“稳健”理解为更加偏向“中性的货币政策”,那它应当指的是“滑行”的概念。就像开汽车,不加油、不刹车――保持现有速度――滑行。

  前一度不是在收紧货币吗?是,也不是。说收紧,是针对2009年一度出现的过度宽松,要把过度的部分紧掉,这没错;说没收紧,是针对货币政策本身,“宽松”但必须“适度”,所以,央行收货币并没有发生货币供应量的减少。所以,我们必须辩证理解货币是多是少,它只是个相对概念。

  说货币多,得看跟什么时候比;说货币少,也得看跟什么时候比。我们大多数人理解多或少的问题,非常绝对。绝对的理解,很难认识到货币政策的本质――货币政策是艺术而非技术。所以,我们投资者如果不能理解货币政策的相对性、辩证性和艺术性,那就会过激。实际上,现在的市场表达就存在许多过激现象。

  市场当然会过激,这就是它的本性之一,我知道。我想说的是,如果你能准确把握,你就能看到过激现象,而利用好过激现象,可以增加你投资的胜算。

  我告诉你我对“稳健货币政策”的理解。“稳健”指的是:货币该松的地方则松,该紧的地方则紧,不僵化、不教条,突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其实,过去的一年,货币过度的部分该收的、能收的已经都收回来了,剩下的或者都是不该收或不能收的。明年,更多的是滑行――没有不加油、不刹车――这是“中性货币政策”。

  那为什么不用“中性”而用“稳健”的提法?我的理解是,中央担心意外情况的发生。现在,国际形势的确十分难以准确把握,根本谈不上“稳定的预期”。所以,“特殊情况”发生的概率比较大。如果发生特殊情况,货币是该松还是该紧,要与时俱进。

  所以,如果中性货币政策说的是“不加油、不刹车”的话,那么“稳健货币政策”就应当是“没有特殊情况就不加油、也不刹车”。换一个更加明确的说法:在现有货币规模的基础上,维系16%到17%的常态增长,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不减少也不提高货币增速。我想,这就是中央真正的货币政策意图。

  必须注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一切工作的前提,这是中央一再重申的经济工作要点。我想,鉴于明年特殊的国际大背景,中国至少要稳住经济增速,而且最近中央制定了一些列“扛通胀”的政策,这明显是在为货币政策松绑。这样的前提下,我看不要货币紧缩的必要条件。

  还必须注意一点:如果明年继续执行积极财政政策,也不可能用“紧缩货币政策”与之相配,这是矛盾的政策。如果真是这样,就预示着“不管财政如何积极,我就是不给钱”。比如,财政说消费我给补贴,但央行说,消费我不给贷款。这会让人笑掉大牙。而稳健货币政策不同,它的政策意图是:财政政策积极到什么程度,我货币政策就跟随到什么程度,绝不过度。

  至于央行的同志们如何理解?这是个大问题。客观地说,他们有“从紧”偏好。因为他们总以“控制通胀”为己任,无论自己是否有这个能力;习惯性地认为“通胀如论如何都是货币问题”,而不会区分现实的通胀是人民币的问题,还是美元的问题;机械地用收紧货币的方式对付通胀,且不管“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否正确。

  这是中国政府职能部门“常态习俗”。你不是把控制通胀的职能交给我了吗?那好,不论管不管用,我总得做事。我该做的做了,没有控制住就不是我的责任了。我要紧货币控制通胀,谁不让紧是谁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

  所以也难怪许多人、包括许多经济学人都会过激地理解政策,甚至把“稳健”解释为“紧缩”。

  我想要澄清一个经常被媒体搞错的概念。

  回笼货币不等于紧缩。我们媒体人经常一看到回笼货币,就立即武断地说“紧缩货币”,这是错误的。

  当然,鉴别货币是否紧缩的确要看货币供应量是否减少,或者增速是否低于正常值。

  鉴别货币多少,不能只盯着货币供应量,而且还要看市场流动性的大小。流动性的大小至少取决于三大要素:货币供应量、市场杠杆率和流动速度。所以,如果我们看到货币增速小了,好要看杠杆率(比如商业银行的货币乘数)的大小,流动速度的快慢。如果货币增速减少,但市场杠杆率在增加,流动速度在加快,那流动性可能没有减少。

  反之,我们看到货币增速上升,但杠杆率减少,流动速度减低,那流动性不一定大。

  所以我们不要看到货币供应量的增或减,就说市场流动性多或少。举一个例子,金融危机期间,各国政府都在大量投放基础货币,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政府看到,金融危机使得市场杠杆率突然收缩,货币流动速度突然减慢――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所以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所谓回收垃圾债券,其实就是把“失去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货币――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的过程。

  那大量投放基础货币是不是意味着流动性比危机前还大?不一定,但一定会有所改善。当然,问题还取决于市场如何理解,如果理解流动性大得不得了,那就真会很大,因为所有人都怕通胀,都会把钱拿出来买东西,于是就真通胀了。这就是市场,往往不在于政府提供了多少流动性,而在于全体人的预期如何,预期决定市场走势,决定价格走势。

  决定市场流动性大小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市场监管条件。比如,银监会提高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存贷比――这些监管指标,都会对银行的放贷规模、贷款流动速度――货币乘数构成巨大影响;财政部对印花税的调整会影响证券交易的频率,同样是影响证券市场的流动性;证监会打击恶意投机、操纵市场的行为也会影响股市流动性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我想说: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央行给出的货币量多,但市场流动性不一定大;央行给出的货币少,但市场流动性不一定小。总之,鉴别流动性大小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事情,央行也只能估计个“大概其”,这也是货币政策必须艺术化的重要原因。央行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我们这些缺少“关键数据(比如货币乘数一个季度才公布一次)”的人了。

  另外,我必须特别强调:市场发生通胀或泡沫一定是流动性过大,而不仅仅是央行货币量大小。央行收缩或扩大货币供应,可以影响杠杆率和流动速度,但没有监管之手的配合,流动性不一定改变。

  比如,央行提高“法定存准率”紧缩货币,但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加大吸收存款的力度,继续扩大贷款,结果就是对冲了流动性紧缩,最多是减少了资本充足率而已。所以,不管住资本充足率,收缩流动性很可能无效。

  商业银行还有很多办法放大“货币乘数”,通过提高创造货币的能力来放大流动性。比如,用10个半年期的短期贷款替代一个5年期的贷款(长贷短投),加大了贷款的周转速度,这必然提高货币乘数(杠杆率),并借此对冲央行的货币紧缩。

  当年,银监会从央行分离,央行反对。而反对的重要理由之一就是:货币政策失去监管的配合,往往无效。说的就是上述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