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社会发展的不是职业理想而是职业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发布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指出,我国城镇居民职业理想首选公务员,职业心态趋于安稳,约半数居民对自己的职业状况满意。中国网现场直播发布会。(15日中国网)
从时常可见的百万大军赶国考现象,甚至于数千人拼抢一个职业,其实就不难看出,公务员早就成为大家首选的理想职业,因此,社科院蓝皮书得出的结论倒也比较契合实际。但据此认为,“人们将工作目标定位于安稳地获得优厚报酬,缺乏锻炼能力、施展才华、成就事业、利泽整个社会的考虑,这会影响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显得有些不靠谱。
从理论上讲,政府公务员本身就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主要从事公共管理、服务工作,难道这不是利泽社会的职业?而且从公务员考试的激烈程度,笔试、面试以及其他等方面要求之苛刻,就不难看出那是必需具备相当的能力和才华的,否则根本就不可能从中胜出。因而,这样的提法首先就站不住脚。
事实上,当下之所以千军万马竞相挤向公务员独木桥,固然有传统“官念”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目前政府选人用人价值导向使然。设置严格的门槛,筛选精英分子进公务员队伍,这本身无意中就给大家一个鲜明的信号和导向,当公务员、升官才是体面的工作、光彩的事业,何况公务员工资福利之稳定以及明显优越于普通工人阶层,更是从经济基础层面的设定。而不时曝光的官二代招录弊案,更加深了人们这样的认识。
诚然,精英纷纷进入公务员阶层,难免导致其他行业的人才匮乏、活力欠缺、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过,它不是民众职业理想的偏向所致,而是社会职业机制不健康造成的,说到底就是严重的社会不公、社会资源越来越向公权部门集聚的结果。把妨碍发展进步的帽子扣在居民职业理想的头上,显然难避为机制、制度缺陷掩饰之嫌,甚至更像是在说服民众放弃竞争,从而替官二代顺利进入接班制造舆论。
只有从制度入手,缩小不同行业、不同阶层的收入差别,创设不分行业、职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职业选择机制,切实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形成不同职业、工种同样受到尊重的社会环境,才能让大家在多元化的职业理想实现多样化的人生价值,也才有利于促进不同行业都人才济济,活力充足,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