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论语》之四十二 子路第十三(戊)
没有恒心的人,不用占卜就知道他的结局
13.21【原文】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读解】南方人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夫子这里所说的南面也许是鲁国南边的宋国或楚国,具体是哪一国的人说的这句话,我们就不去追究了。无论从事什么行业,要想做得优秀必须要有恒心,只有这样才能练好一门手艺,哪怕做巫医也是如此。我们常说的“跳大神”的,遇到病人画水画符或者作一番祷告以驱除邪祟的人,叫做巫。在孔子那个年代,巫和医并没有严格的区分,直到战国以后才逐渐分化为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当时,巫医虽已不再是贵族阶层,可也不是地位低下的职业。孔子提出这个说法就是表明,没有恒心的人,即使做巫医这样的职业都没有资格,更不要想在朝为官,为国家做重大贡献了。
什么是恒心?恒心就是有所取舍,坚持做一件事不放弃。有所取意味着同时要有所舍,要放弃其他的很多东西,放弃其他的喜怒哀乐、种种嗜好、种种人事,唯有如此才能在某一件事情上坚持下去,这就是恒心。用老子的话说“五味令人口爽,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一个人如果嗜欲过多,这边玩那边耍,需要取舍的事情多,肯定不能专心地完成一件事情,所以,有恒心的人必定有舍心,舍心是建立恒心的基础。只有放弃很多机会,放弃很多快乐,放弃很多嗜欲,才能在一件事情上持之以恒,否则是守不住的。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孔夫子又用《易经·恒卦》的爻辞继续加重这句话的分量。《易经》的恒卦希望大家能用心留意,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易经·益卦》又说“立心勿恒为凶”,恒就是稳定性,没有稳定性就没有规律,规律就是在运动中表现出的稳定性。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所成就,恒心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心,要办成一件事几乎是不可能的。就像猴子摘包谷,抓一把,丢一把,这样的人能做成什么事呢?这样操守不一,变来变去没有恒心的人,只有蒙受羞耻,自担耻辱了。于是孔子很决断地说:“不占而已矣”——这种人还有什么必要占卜前途呢?没有恒心的人,没有恒志的人,不用占卜就知道他的前途怎样,结局如何。
小人必然是在自己小我的半径内打转的
13.22【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读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是孔夫子对君子和小人的比较,这里的“和”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和谐、统一。作为君子,在力求和谐、统一的同时不会丧失自己的个性,不会丧失自己的独立性。君子发表不同的意见、见解与人交流,是为了达到与人互相了解,互相通融的目的,他不需要特别地表现出与人处处不同,但能与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就人身而言,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五脏六腑明显地模样不同、作用不同,但是非常和谐、统一地完成了人身的各项工作。如果五脏六腑不和谐了,那肯定是某个地方出了差错,要到医院看病了。
小人恰恰相反,“同而不和”。你举手,我举手,大家都举手,没有不同意见,说什么都回答对。这样的人走到哪儿都跟木雕的一样,没有坚定的立场也没有自己的原则,没有自我价值也没有个人品味。他不得罪人,不得罪事,如墙头草一般,东风来了西边倒,西风来了东边倒。小人没有担当精神,没有独立见解,没有创新精神,想成就大事是不可能的。小人之所以是小人,必然是私心多而公心少,必然是在自己小我的半径内打转,要他超越小我与大家和合共处,又怎么行呢?
“和而不同”的君子风范
13.23【原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读解】子贡问孔夫子:“如果有个人,乡里乡亲们都喜欢他,百分之百的人都说他好,那这个人一定是很好的人吗?”孔夫子回答:“未可也。”其实这一问一答是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最好的注解。大家都说他好,孔夫子却说,这未必是好事情,也不见得他真的就是好人。子贡又问:“如果有个人,乡里乡亲们都讨厌他,那这个人一定是坏人吗?”孔夫子同样回答:“未可也。”大家都厌恶的人也不一定就是坏人。那又该如何判断一个人呢?孔子说:“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如果乡里善良的、有德行、有见识的人都夸奖他,而地痞坏人都讨厌、憎恶他,这样的人就算是可以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夫子的个性和他评判人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他“和而不同” 的君子风范。为人处事不能事事和稀泥,以求得别人的夸奖表扬,关键是要有自己的原则,秉承自己的原则做事,而能得到君子的认可、尊长的首肯就足够了,至于小人的攻击、诽谤根本不用理睬。以前,海灯法师身边有些是非麻烦,他老人家说了一句话,我听了十分敬佩,他说:“立身无谤不丈夫。”大丈夫立身处世受不了别人的闲言闲语,受不了别人的诽谤,就不是一个大丈夫的行径。真正的大丈夫都有所立,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人说二话,必然受小人诋毁,这是很正常的事。大丈夫要敢于面对种种责难,敢于面对种种不适之处。
小人过场多,刁钻古怪,吹毛求疵
13.24【原文】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读解】这一段中的“说”通喜悦的悦。孔子说:为君子做事很容易,但你很难取悦君子,讨得他的欢心。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没有私心,没有私利,只要你在正道上走,通过正当的途径办事,就很容易得到他的认可;但是你想通过为他办事而讨得他的喜欢,对不起,君子不受你的讨好。这并不是说君子难生喜悦,而是“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孔子认为“巧言令色,鲜矣仁”,很多人喜欢花言巧语,喜欢吹吹拍拍,听点好话,热闹话就高兴,听到不中听的话就不高兴,这样不行。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么让君子心生欢喜还是要“悦之有道”。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一见面就夸我说:你们书院办得很好,中央电视台都报道了,你好了不起啊。我一听这话,手脚都抓紧了,因为这些事不值得骄傲,不值得欢喜。如果今天来听公益课的人很多,都坐满了,坐不下了,那我一定会心生欢喜。所以说,一个人的喜恶在于他的价值取向,君子的喜好与众不同也是因为他的取舍与人不同。
“及其使人也,器之”,真正的君子在使用人才的时候,一定是量才用人,物尽其用,绝不会把人安排在不恰当的位置,擅长唱歌的人不会让你去弹琴,学理工科的不会苛求你写出好文章。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有很多不正常的现象,很多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为了生存,为了工作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来所学的专业,从头开始,另起炉灶,重学新的技能。这样一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也浪费了大量的金钱。“及其使人也,器之”,怎样在用人的时候因人而用,使其量力而为,这个是君子或者说是执政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反过来,“小人难事而易说也”。在小人手下做事很难,因为小人的过场多,遇事刁钻古怪,吹毛求疵,随便你怎么做他都会觉得这里不对那里不顺。不过,小人有个特点,喜欢吹吹拍拍,只要给他戴点高帽子,一顿溜须拍马他就高兴得意了,所以讨小人的喜欢很容易,哪怕你用不正当的手段讨好他,他也会欢喜高兴,正所谓“说之虽不以道,说也”。但关键时刻小人的嘴脸就露出来了,“及其使人也,求备焉。”——等到他使用人才的时候,一定是求全责备,百般为难。我遇到过一个麻烦老板,给他推荐了很多人才,他都挑肥拣瘦,很难中意。哪里去找十全十美的人呢?而且这样的老板往往是计划没有变化快,今天一个主意,明天一个主张,跟他打交道,为他服务效力,那真是找错对象了。
有涵养的人,内心永远保持在中道上
13.25【原文】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读解】这句话又说到君子与小人的分野之处,泰是安泰祥和的意思。君子是有涵养的人,他的内心永远保持在中道上,喜不为过,忧也不为过,无论悲喜都不会过度,都依中道而行,显得宁静祥和。小人则与之相反,小有所成,小有所得就骄傲狂妄,要么骄,要么怨,内心起伏跌宕,要让他保持平和的心态,在中道上踩稳,很难。
说得天花乱坠的人往往不可信
13.26【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读解】在中国五行学说里“刚”、“毅”属阳,“木”、“讷”属阴。一个有阳刚之气的男子汉,做事有果决之心、开创精神,有顽强的韧劲,坚强的毅力。然而,刚毅的同时,还应木讷一些,“木”指朴实,“讷”指迟钝。《论语》说:“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道德经》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巧言令色的人口舌必然伶俐,他们不可能现木讷相。其实,孔子也是在这个地方教我们看相,如何识人?什么是仁者?“刚、毅、木、讷近仁。”如果遇到一个夸夸其谈的人就要格外留意了。口气太大,话说得天花乱坠的人往往不可信,他说的话要打个问号;相反,如果一个人说话迟钝,言语木讷,反而容易让人相信。但是木讷与刚毅是一体的,只现木讷没有刚毅,作用不大;只有刚、毅、木、讷完美组合,才能接近仁的最高境界。
君子相交,“学以聚之,问以辨之”
13.27【原文】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读解】前面子贡向孔子求教什么是士,这里子路又来向孔子求教什么是士的标准。孔夫子说:“切切偲偲,怡怡如也。”这里“切切偲偲”是相互切磋、相互勉励的意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嘛。君子相交应该“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共同营造相尚以道的生活氛围和学习环境,佛教称之为增上缘。大家在一起和悦共处,没有麻烦是非,没有矛盾纷争,相互切磋,相尚以道,人人都觉得道义日增,友情日增的话,那么就可以称为士了。有句名言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我们应该与有肝胆的人打交道,朋友之间经常琢磨,在道义上、学业上共同促进的同时,感情如亲兄弟一般,那样的话,感觉就很甜蜜了。
让民众发自内心捍卫国家利益
13.28【原文】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读解】这一段很简单,但同样是孔子思想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孔子重视文化,但同样认为军事是国家政策中不能放松的重要部分。因为在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相互的兼并是非常剧烈的,如果国小而无军备,很容易被其他的国家所吞并。事实上,小国如此,大国也不例外,一个国家在军事上稍有疏忽就很容易引起内乱乃至被别国侵略。孔子的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尽管他强调礼、乐、刑、政,但是他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军事方面的重视。在前面的章节中,孔子曾提出“足食、足兵、民信”三项为立国之本;这里又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也就是说一个真正优秀的政治家,在他把国家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搞上去的同时,不会放松对老百姓的军事训练。七年之后,就是一般的老百姓都可以很自觉地保家卫国了。
为什么一定要“善人教民”呢?因为只有“善人教民”才能很好地团结民众,国家才有凝聚力。如果是“恶人教民”,怎么可能有人去保家卫国呢?恐怕敌人还没来,自己的人倒先跑光了。像周武王伐纣一样,周武王只有几万人马,殷纣王的军队号称七十万之众,但是这七十万大军面对武王的几万劲旅时自乱阵脚,倒戈相向。所以,要使老百姓真正有保家卫国的精神,必须善人执政。优秀的政治家有优秀的政治理念,能够富国强兵,使老百姓觉得在这个国家生活有意义,有奔头,只有这样,百姓才会有发自内心的捍卫国家利益的行动。如果一个国家被恶人治理,政治败坏,民怨沸腾,那么内忧外患到来的时候,也是政权即将垮台的时候,老百姓根本不会来保卫这个政权。
对老百姓进行军训,也是综合国力的表现
13.29【原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读解】这一段再次证明了孔夫子寓兵于民的思想。但是怎样寓兵于民?只有通过“教”。不但要教政治、道德、文化,而且要通过平时的战备训练使百姓学会战斗的方法和技能。在中国一直有这样的说法:“一人练武,可以强身;全家练武,可以强族;全民练武,可以强国。”特别是在战争时期,更是全民练武,全民皆兵,正所谓“放手发动群众,实行人民战争,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这些说法我们今天在《论语》里找到了它的思想依据。
孔子说:“不教授老百姓战斗的方法,不对百姓进行战斗的训练,就可以说是执政者把百姓放弃了,让老百姓到战场上去送死。”在古代社会,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只要是壮丁、年轻人都要接受政府的军事训练。就像现在的大学生,新生入校首先要接受半个月到一个月的军训。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捧成皇帝,一个个娇生惯养,懒散惯了,把他们放到军营里去磨炼一番,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从这段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对于“政府要对老百姓进行军事训练”看得很重,甚至提出了“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让没有受过训练的人民去作战,等于残害生命。《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所以说,临阵作战虽至关重要,但和平时期的战备思想和百姓的军事备战训练也很重要,这样的训练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组织能力,这种政府行为应该作为一项政策制定下来。现在,我们国家十三亿人口,在军事力量能够得到保障的前提下逐渐淡化了对国民的军事训练,而且近些年军队不断地精兵裁员。但是,我们转过来看以色列这样的国家,为了在与阿拉伯世界激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中生存下来,可以说是全民皆兵了。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对老百姓进行军事训练对提高老百姓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而且也是综合国力的一个最直接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