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车与公车


    北京的交通越来越让人头疼,“首都成首堵”,“道路成停车场”的说法也有日子了。城市交通问题不光在北京,在很多地方都出现。为了缓解北京的交通拥堵现象,北京市出台了《北京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并开始征求公众意见。对于《措施》中的一些规定,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这是件好事,但能否真正有效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可能不是这一个《措施》能够解决的。
    在关于治理北京交通拥堵的各种意见中,我发现有一种舆论倾向比较有意思。在一些媒体的遥相呼应下,很多评论把治理北京交通拥堵的矛头指向了“公车”。这个“公车”当然不是指“公交车”,而是指政府的“公务车”。一些舆论说,限制公车是治理交通拥堵最重要的内容。某媒体一项网络调查显示,超过60%的网民认为,限制公车是治理交通的首选。多家媒体刊登文章说,伦敦市长骑自行车上班,韩国首尔只保留4辆“官车”,等等,都在用各种拐弯抹角的方式讨伐公车、讨伐官府。他们可能觉得很过瘾,但在我看来,把交通拥堵的矛头指向公车属于似是而非,借着治理交通的话题,夹枪夹棒地骂官府才是本意,民众也被这种舆论倾向带进了沟里。
    限制公车能解决交通问题吗?也许。但最多只是暂时的,时间一长,交通拥堵依然是问题。据报道,北京的公车数量大约在60-80万辆之间,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470万辆。我们做一个极端的假设:全北京市所有的公车都不准上路,统统都取消。官员怎么上班,是坐公交还是骑自行车还是走路,我们暂且也不管它,那么,北京市的机动车数量一下子可以减少20%左右,从常理上说,的确可以缓解不少交通拥堵问题。因此,限制公车的说法也就变成是治理交通的一个快速见效的方法。这一方法被媒体强化,民众跟着呐喊,似乎也有顺理成章。但是,我必须说,这个极端的方法即便能够实施,对于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最多也只有短暂的效应。
    据腾讯网提供的数据,北京机动车的数量,目前每天增加2000辆左右。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就会发现,就算北京的公车全部取消,一年之内新增加的机动车,也将填补这个缺口。到那个时候,该怎么堵还是怎么堵。两年之后,全北京的道路上没有一辆公车,堵得更厉害,到那时,堵车的怨气又能撒在谁的头上?所以,限制公车解决交通拥堵的观点,等于是在说:当官的都别坐小车,让出道路,我们要开私家车。也许能解一时之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根本还在于人们的现代化观念,比方说对汽车文化的认识,对汽车工业的认识,对汽车生活方式的认识。只有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于美国式的汽车工业、汽车文化作深刻的反思,重新制定中国的汽车政策,才有可能长远地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否则,任何《措施》都白搭。中国人均拥有机动车的水平比美国低多了,大家都朝美国的方向去,除了越来越堵、统统堵死,还能怎样?只有承认我们不能像美国一样陶醉于汽车文化,不能像美国一样发展汽车工业,只有彻底抛弃美国的方式才有出路。否则,再怎么绞尽脑汁、挖空心思都没用。这话既要说给民众听,更要说给政府听。
    说回“公车”问题。公车要不要限制?该不该限制?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限制公车的问题是另一个问题,它涉及的本质是官员待遇、公车私用、社会管理成本问题,或者说是官僚阶层队伍庞大的问题。它与交通拥堵本质上说不是同一个问题。官僚队伍的膨胀当然是一个问题,当然也应该充分讨论。但是,把它与治理交通混在一起,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结果反而容易模糊了治理交通问题的关键。官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的确是一个大问题,交通拥堵也是一个大问题,但这是不同领域的两个问题,公车只是这两个问题之间很小的交集。解决问题还是应该一码归一码,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官员队伍的本质问题不解决,就算公车全部取消了,今后官员都改坐直升飞机了,会怎样?人家在天空飞来飞去看着大家堵死,大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是否会发现当初把公车当成交通拥堵的罪魁祸首,是搞错了重点?所以说,因为某种陈见,便模糊问题的本质,只要捎带骂到官府就开心,某种程度上像是怨妇撒气,解决不了问题。
    现在某些媒体的这种怨妇情结较重,妨碍了实实在在地讨论真问题,常常只为发泄怨气而失去冷静与客观。把治理交通拥堵的大板子打在“公车”屁股上,就是怨妇撒气的一种表现。我不知道某些媒体或媒体人是否发现,它们这种怨妇甚至泼妇的表现,已经开始令人厌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