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者按:这篇评论写得非常精彩,特转载于此。并向作者表示感谢。
再读刘再复的《读沧海》和《又读沧海》
蓝澜
刘再复是著名文学理论家、散文家,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89年去了美国,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客座教授。前年回国,现在仍客居北美,今天,重读他的《读沧海》和《又读沧海》散文诗仍感到震撼的力量和他作品所赋予的深意。
刘再复的散文诗以他的思考品位之高,情感负荷之大,风格之庄重深沉,语言之空灵隽美而格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刘再复的《读沧海》这首散文诗充滿生命了的激情,意境壮阔、高远、博大,语言大气磅礴而不失隽永,写作风格别具特色。作者把大海加以幻化,熔抒情、思考、求索、联想、议论于一炉,使这篇散文呈现出奇光异彩。作者的艺术构思具有很强的层次感,即从海面、浅海、海底三个层面一层深一层地来表现开来。
读沧海的蓝,漫无边际颜色溢满心中的海,一种浩然之气来自心灵最深处的震撼,也震慑读者的心。诗人要歌唱沧海的浩瀚历史,诗人要舞动沧海的纯蓝浪涛。刘再复的《读沧海》的确是一篇思想深邃、气势开阔、文思汹涌的散文诗。作者把这篇散文诗分为三章。
由于刘再复的这篇散文诗具有音乐美和画面美,我们不妨把它看作一首海的交响乐章来读,第一章,作品的第一乐章,作者从全新的角度,把大海借喻为“书籍”、“启示录”、“经典”,这奠定了全篇的基调和核心。接着,很自然地引出对大海情景的描写:浪花,波光,迷蒙的烟涛,从天外滚滚而来的蓝色的文字,发出雷一样响声的白色的标点……。这一段清新、隽永的文字,构成了散文诗特有的意境和氛围,给人一种立体感的画面,并使人产生一种美好的情思和联想。
第二章为第二乐章,是一个充满抒情的气息和畅想的乐章,抒情和议论相得益彰,笔调和前一章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三章为第三乐章,在这个乐章中,描写了诗人渴望海洋与人类的和谐世界,同时使诗的主题得到了新的升华,在这个乐章中,我们似乎听到作者心灵的呼唤:“去寻找新的力和新的未知数,去充实我的生命,更新我的灵魂!”
熔抒情、求索、思考、联想、议论于一炉也是《读沧海》的显著的思想和艺术特色。作者笔下伟大神奇的海,既是“天与地之间的书籍,远古与今天的启示录”,又是伟大而深奥的观照和启示。作者畅开胸怀,直抒胸臆,体验着海,体验着自由,体验着无边无际的壮阔,体验着无穷无尽的深渊,于是,领悟到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明媚,生命的可爱,大自然的伟力和不可抗拒。
这篇散文诗的第二个特色是比喻巧妙而独特。大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丰富而博大,充满生机和希望。同一种题材往往有很多人去写,难免落入俗套,写大海,可谓不乏其人,如曹操的《观沧海》等等,有许多描写大海的诗篇,然而散文诗《读沧海》,却以独特的视角,巧妙地把大海比作一本书,把大海当“书”来“读”,通篇围绕着一个“读”字展开,由“打开海蓝色的封面,我进入了书中的境界”到“从浅海读到深海,从海平面读到海底我神往的世界,”层层展开,步步推进,从而使作品获得较大的思想容量和较深的感情渲泄力度的空间。
第三个特色是作者的浪漫主义情怀融入作品的旋律感的音乐美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美。在《读沧海》第二章中,他这样写道:“ 你,伟大的双重结构的生命,兼收并蓄的胸怀:悲剧与喜剧,壮剧与闹剧,正与反,潮与汐,深与浅,珊瑚与礁石,洪涛与微波,浪花与泡沫,火山与水泉,巨鲸与幼鱼,狂暴与温柔,明朗与朦胧,清新与混沌,怒吼与低唱,日出与日落,诞生与死亡,都在你身上冲突着,交织着。”正如他女儿刘剑梅所说:“他是借用外宇宙来谈内宇宙,借用沧海等大自然的意象与力度来雕塑人的内宇宙......他的诗充满野性呼唤,人性的渴求;他急切的唤醒被虚伪理性所压抑的母爱和大自然的爱,”浪漫主义情怀、对大自然的咏叹融入作品的音乐美和作品表现的画面美,也就是他作品的色彩视觉效果和音乐的旋律美,正是他篇散文诗的第三个艺术特色。
《读沧海》虽篇幅不长,但它的容量非常阔大,上至宇宙太空,下至世间风俗,从古代文明到现代文明,从自然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诗篇融入了海洋学、地质学、天文学、历史学、民俗学、文艺学、音乐艺术等诸方面的知识,表现了一个学者的探索,一个诗人的情怀。一个哲人的沉思。
读沧海的蓝,浓墨重彩的颜色溢满心中的海,那是紫、白、绿、蓝,的色彩是来自心灵最深处的震撼,诗人又读沧海一脉绸缎似的蔚蓝,紫色的沉思与白色的爆发,浅白的天街和深绿的灯火,经籍般的渊深,史诗般的广袤,蓝色的神秘与白色的神秘。这幅画卷的色彩是浓烈而凝重的。
这就是刘再复的《又读沧海》,在这里敞开的辽阔胸襟,字句间激荡入胸的是豪情,就是这篇散文诗经给人留下视觉的冲击力,同时把汹涌着宇宙的情思融真善美于一身,他那博大、壮阔、高远、深厚、凝重的情怀和艺术氛围,将人引入一个壮丽浩渺、激荡不息的灵魂世界,更大气磅礴,意境高远,震撼心灵 。
沧海,横贯天地的巨幅画卷在诗人面前铺展开来,也在读者面前铺展开来,诗人顿感自己的渺小,仿若微尘。面对辽阔的沧海,诗人只能惊叹,惊叹“大自然的史诗,千姿百态”;惊叹“又是望不尽的蓝幽幽,又是读不完的白茫茫”。
从容不迫的大海,“你随时可歌,随时可舞,随时可沉默,随时可爆发”,这就是大海的性情,浪尖上、波峰上、沙滩上,全记载的不折不扣的海的性情。即使诗者“已读破了许多圆月,已读圆了许多缺月”,但海浪依旧,海风依旧,时间只是海中一粒流动的沙。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大海,诗者不禁感慨“你的高歌与呜咽,你的纯情与傲眼,你的豪放与婉约,都使我壮怀激烈,也使我头颅低垂”。
从浅海到深海,从海平面到海底,不朽的经典洗刷时间的足迹,伟大的启示录唤醒诗者的灵魂。诗者期待与海共鸣,心中的海与面前的海的共鸣,期待大海“请你也如我一样多情,请你常常徘徊在我的岸边,我的沙滩,我的岩角”。这是一种期许,也是一种与海的心灵的相融。
所以他写“大海,我曾多次走到你面前。我见到了你,但你未必见到我。我不倦地阅读你的浪涛,但你未必发现我的烟波”,因为我的海“连我自己也不认识的海,连我自己也不愿意阅读的乏味的海,吸引不了你的蔚蓝色的眼睛,我不怪你。”这是诗者对自己流逝而无收获的过去深深的自责与反省。
觉悟后的重生让作者喜悦,诗人高呼“我已重生。我已拥有我的大海,拥有海的脉搏,海的呼吸。我已拥有海的温柔与粗暴,海的愤怒与忧伤,海的妩媚与豪放”。重获海魂的喜悦在文章的最后洋溢着奔驰的自由与雄浑。“今夜,我带着复活了的眼睛,在星辉抚摸的海堤上,重新阅读了沧海,重新阅读你的雄奇与神韵,我将有许多新的领悟”,这些领悟是时间的海所赐予的,时间磨砺出觉醒后的大彻大悟。
诗人最后以“我不再彷徨,只要在你的面前,我就不会空虚,我就有望不尽的蓝幽幽,读不完的白茫茫。
他女儿刘剑梅说:“他的诗简直是生命复活后的大狂欢,从对自身个体存在积极肯定出发,他好奇地一遍遍读着深奥的大海,并被自我克服自我战胜的蔚蓝色的奇观”所感动。”还说:“我读父亲的散文诗,总是被他体现的这种生命的力度所感染。因为有了这种力度,他永远都在寻找,永远都不停息,不惧怕望不见顶的高山,也不惧怕深不见底的幽谷。朋友们常说他虽然是理论家,可是很有诗人气质。我也非常同意,其实,他不仅有诗人的气质,还有诗人的童心。他在海外寻找情感的故乡,最后找到的还是那一片天真天籁的孩提王国。”剑梅的评价有助于我们理解刘再复的这两篇作品,今天我们重读这两篇作品,是不是还在感叹于他那如醉如痴对生命的热情和他作品深邃的思想和艺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