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低碳和可持续理念是当今引领城市发展的必然要素。要形成低碳文化,就不应只停留在口号式的宣传上,而应重视它的可操作性,从低碳社区建设开始。针对老旧社区,可以考虑为居民提供一份对他们低碳生活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手册,让居民能够快速了解低碳理念、掌握低碳技巧。针对新建社区,要从前期规划、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行管理等全过程融入低碳理念,并努力使居民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和“亲切感”。新社区在规划时就要考虑如何让社区的布局更符合低碳理念,如要遵循地表最小扰动原则,因高就高,因低就低,尊重自然景观,减少填挖工程量,合理安排教育、医疗和商业设施,减少日常出行等;在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如何更多地利用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如何让建筑结构满足居民低碳需求,从墙体、窗户、保温隔热等每一个环节考虑节能需要;在运行管理中处处贯彻低碳的理念。
老旧社区“低碳化”可以从给予社区居民具有可操作性的低碳方式入手
由于老旧社区的建筑建设年代较早,在建筑设计和结构方面再进行低碳化改造难有大作为,但我们可以从积极提倡社区居民实践“低碳”生活,给予可操作性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入手。比如英国贝丁顿社区,就是通过教育来引导居民低碳生活的。每位居民进入社区或当有新住户搬进来的时候,贝丁顿社区都会为居民提供各类辅导服务,包括说明手册、信息服务、社区博客等等,来具体引导居民的可持续生活。如为居民提供如何选择合适的家具、节能的电器、环保的装修材料等建议,并会指导居民正确操作和使用小区里的各种设施,保证其正常运转。
我们的老旧社区也可以如此实现低碳社区,即为居民提供一份对他们低碳生活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手册,让居民能够简单、清楚、快速地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低碳生活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怎么做才是低碳的。这种实实在在的说明要比口号式的宣传更见效。同时,社区也可以组织各年龄层的志愿者队伍,特别是老年志愿者并将其分成若干小组,在不同的低碳环节进行示范和带动,让公众更轻松的理解低碳生活的意义。具体来说,可以让志愿者通过实际操作演示,告诉居民节水、节电、节气等的低碳生活方式。比如废旧电池的回收一直是比较头痛的问题,如果能够让若干块废旧电池换取一块新电池成为社区生活常态,就能提高社区居民改善环境、保护环境的积极性。类似的做法还可以推而广之,采用一些激励方式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虽然只是一个微小的奖励,但实践效果十分显著,如果持之以恒,能帮助居民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当社区居民将低碳贯穿在日常生活当中时,低碳社区才能真正形成。这种习惯还会展延到工作环境和生产、建设中,进而实现从低碳社区到低碳城市的发展。
老旧小区除了可以重点培养居民低碳生活习惯外,在财力允许时还可以考虑进行低碳设施改建工程。比如在社区内安装太阳能街灯、太阳能热水器,建设雨水回收利用系统或推广绿色植物增加绿化等。通过逐步营造低碳社区环境,向居民进一步渗透低碳理念。
新建社区要从规划开始贯穿“低碳”理念,并努力培养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
老旧小区在进行低碳改造时,会有一定局限,而新建社区则不同,它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从一开始就朝着低碳社区建设。因此,新建社区从前期选址、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融入低碳理念。
低碳社区的选址需尽可能选择原有需要开发的建设用地和有着先天生态基础且需要人工修复、改善的地区。如果选址在一个生态环境已经很好的地区建设低碳社区,就失去了低碳社区的意义。低碳社区和生态环境彼此需要相互协调,低碳社区建设应尽可能地去改善那些生态环境并不好的地区。
社区规划时就要考虑,如何让低碳社区的布局更符合低碳理念,即要遵循地表最小扰动原则,因高就高,因低就低,形成自然景观;在设计时,就应该考虑如何更多地利用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如何让社区结构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建设节能建筑时,就要从墙体、窗户、保温隔热等每一个环节着手考虑到应用低碳的理念。除了材料本身环保外,还要考虑运输途径是否环保,尽量利用当地已有的资源,既能突出当地的特色,又能减少因建设引起的碳排放量。
另外,还可以考虑让居民参与建设低碳社区的过程中,让居民们在建设过程中,就已经有了低碳理念,并能感受到社区发展中一直为人们所寻求的“归属感”和“亲切感”。让社区的每一分子都有可以打破藩篱、彼此教育、相互约束和相互鼓励的机会。让居民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不仅是要为自己负责,也要对社区负责。
据我了解,德国弗莱堡市郊的弗班社区居民在规划之初就参与整个社区运作,他们充分拥有决定建筑物形式、开放空间比例与细部设计的权利。一个稳定的社区构架也在规划过程中和探讨声中逐步建立。其中弗班社区的“无车社区”和“零容忍停车”就是居民自行探讨出来的结果。居民们参与规划的方式,让他们对与家园更增添了“归属感”和“亲切感”,自己参与管理家园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绿色交通是低碳的重要环节
虽然,目前我国低碳社区的建设还很难达到发达国家优秀低碳社区的效果。但只要我们能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低碳社区,同样可以探索出一种新模式。
不管是老旧社区还是新建社区,社区环境的低碳都还仅仅是低碳的一部分,而低碳交通则是低碳社区甚至是低碳城市的关键元素之一。通常情况下,如果是短途,人们可以通过步行或骑自行车实现低碳出行。如果想到更远的地方,就要选择公共交通或者自驾车出行的方式。北京很多条地铁的贯通将大大方便居民的出行。但是,若干条外延轨道交通平均站距大概在2-7公里,如果轨道交通和地面公共汽车不能很好接驳,很难改变人们对机动车依赖的习惯,所以,在满足有了轨道交通以外,要大站点密度才可以真正方便居民公交出行、绿色出行。
我们的现实是教育出行占了机动车出行的很大一部分。因为择校问题,很多人每天需要开车接送孩子上学、放学。这就大大增加了机动车出行的频率。如果新建大型社区的教育质量能有所保障,就可以大大减少教育出行的状况,进而减少城市碳排放量。
国外汽车俱乐部是一个很好的绿色低碳方式,尽管目前我们还不具备这个环境条件,但可以启发思路,或者可以着手思考对建立汽车俱乐部给予引导,通过便捷多元的经营方式,为居民提供便利的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私家车的持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