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报:应急避难所的巨大缺口—报道陈一文看法与建议


北京市规划委《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8度地震时15%的房屋及设施损毁率评估,大约有30%的居民需要进入固定避难场所避难,也就是说,震后固定避难场所必须能容纳至少540万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告诉记者,北京市建应急避难场所必须要避免片面性、局限性,把这些问题放到防震减灾整个体系中进行研究,否则做出的规划和建设就会出现问题。陈一文对记者表示,如果用上述150亿~311亿元投资的1%,即1.5亿~3.1亿元,就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能够监测北京地区所有4.5级以上地震的前兆监测预测网。

 

《北京科技报》李鹏:应急避难所的巨大缺口

http://www.bkweek.com/pfWebplus/Emagazine/pfPrdArticle.aspx?ArticleId=bcb908a0-da46-4b17-b0de-bf09a051631d

2010-12-06 10:43

*                                  *                                  *

陈一文顾问按:

《北京科技报》发表李鹏《应急避难所的巨大缺口》报道“陈一文对记者表示,如果用上述150亿~311亿元投资的1%,即1.5亿~3.1亿元,就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能够监测北京地区所有4.5级以上地震的前兆监测预测网。

文章报道本顾问的看法与建议后,微博上很快出现了方舟子粉丝“打假、反伪”评论:“@网好燃:又在谈论地震预测,贩卖伪科学,真是碰到骗子了”。

本顾问回复:“请大家转发方舟子,不知方舟子是否有胆量指名道姓对我打假、反伪科学,谅他不敢?

不久前,气象出版社出版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综合风险鉴别与防范技术研究(编号2006BAC18B06)”支持出版的两本书:《灾害预测方法集成》50位专家出席的《全国灾害预测方法研讨会实录》。

灾害预测方法集成》是地震、洪涝、干旱、地质灾害、海洋灾害预测方法的论文集。全书收录了40篇论文,其中包括征兆预测方法、天地耦合预测方法、信息预测方法和综合预测方法,以及2009920重庆市巫溪县大滑坡预测实例,并附录3篇海城地震成功预报群测群防采访文章。《灾害预测方法集成》的特色既是作者经过长期预测研究的理论总结,更是从实践中自主创新提出可公度性、旱震关系、HRT波、次声波、热红外等新观点新理论,努力提高天灾综合预测水平。《灾害预测方法集成》可供从事地震、气象、水文、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天文专业等科学工作者,防灾减灾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牛参考。

《全国灾害预测方法研讨会实录》本书是2010426—28日全国灾害预测方法研讨会研讨内容的实录。包括征兆预测方法、天地耦合预测方法、信息预测方法和综合预测方法的地震、洪涝、干旱、地质灾害、海洋灾害预测方法。生动地记录了一大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科技工作者介绍他们研究的心得、依据和效果,以及其他学者对于其研究的回应。附录了2篇论文、3项建议和1项请示报告。可以供从事地震、气象、水文、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天文等科学工作者,及大专学校师生阅读。

这两本书对中国地震局长期排斥、压制的中国地震预测实践研究者群体19681969年以来开发的大部分(但并非全部)长期大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地震预测技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有兴趣的读者访问这两本书的链接可以看到它们的目录。

     《灾害预测方法集成》收录了笔者对山东师范大学陶守正教授开发的《适合于专业地震工作者与群测群防监测地震前兆效应的大气特征与变化》的介绍,同时收录了笔者推荐提供的张铁铮《 磁暴二倍法与地震三要素预测》以及笔者对张老这篇文章的推荐意见:

--  中国地震预测实践研究者们特别敬重的张铁铮老人不幸于2009921离开了我们,极为遗憾未能够见到介绍中国地震预测实践研究者地震预测方法的这部书。作为中国与世界上第一位提出依据地震前兆预测地震“三要素”的“磁暴二倍法”,张老毫无疑问是地震预测科学的先驱者。为了纪念他,特地收入的张老这篇文章,曾发表在200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香山科学会议第133次学术讨论会议《特大自然灾害预测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论文集。

“建立一个有效的﹑能够监测北京地区所有4.5级以上地震的前兆监测预测网”必要的关键技术是否已经开发并通过实践检验,还是还没有开发没有通过实践检验?

对于这个问题,《全国灾害预测方法研讨会实录》收录发表了本顾问在研讨会上发表的下述意见:

--  有没有办法解决地震预测问题一个最大的难题。这个难题就是,对某个大城市而言,如果不同的的预测研究者有不同的预测意见,有人预测有强震,有人预测只有小震,还有人预测没有地震;下面群众又有很多传言;刚才徐好民讲的异常,宏观异常不是没有,而是也有。

--  但是,这个地震是不是一定最近要发生,还是不会发生,有没有办法来确定。我说有,而且这个手段是1977年就开发出来的。

--  原理很简单,道理也很简单:每一个地区的地壳有地脉动,每一个地区地壳的地脉动的频率相对稳定不变,这个地区和那个地区地脉动频率不一样。孙威1977年开发了一个非常传统的谐振仪,把这个谐振仪的谐振频率调整到这个地区地壳地脉动的频率一致,引起仪器的共振。这时候记录是一个谐振的很松快的幅度很大的记录。

--  在当地要发生地震或者是临近地区发生影响这个地区地震之前,地震孕育过程中积累的地应力一定要通过一个临界点,即打乱这个地方地壳地脉动频率的临界点。这时,仪器的记录马上变成失谐,非常明显变为“紧张”的很小幅度的曲线记录。

--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果出现两次脉冲,脉冲的幅度超过刚才讲的这个“紧张”的很小幅度的曲线记录三倍以上,后面就一定有地震,这个仪器从来就没有失败过。”

除此之外,本顾问建议大家访问中国工程科学2007年第9卷第7期发表孙威题为《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孕震物模型及临震信号》论文时《中国工程科学》发表的编后记人类的福音—“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下述内容:

-- 孙威先生自1975年以来,潜心地震预测预报的探索和研究,顶着各种因难和压力,孜孜以求,积数十年地心血,终天研制成功能够监测到地震前兆的高灵度仪器,提出了颗粒介地震学理论,发现了能用来指导地震预测的孕震物理模型,总结出实用的、准确的分析预报方法。他依据自己的研究成果,自1999年至2006年先后就辽宁岫岩5.6级地震、内蒙古5.9级地震、印度洋8.7级地城、河北文安5.1级地震、美国加州5.0级地震等进行了地震前兆的重复和再现性试验,实际预报准确率达75%以上。假如获得官方支持能建立所需要的监测台网,有更多经过严格培训的专业监测人员,即在正常情况下,地震预报成功率可能会有进一步的明显提高。须知,目前75%的预报成功率只是在个别宽容、友好单位好辽宁省地震局、中科院物理所、北京电业中学等单位和美国加州有关地震专家的热心支持,以及少而又少的业余监测人员的鼎力相助下取得的。

-- 2007323,孙威以特快专递致函北京市有关主管部门,指出地铁10号线顶部存在空洞,建议及早勘察、充填和加固,否则将可能酿成很大的事故。令人非常遗憾的是,孙威先生的预报被不幸而言中了——328凌晨3时许北京地铁10号线即发生塌陷,致6人死亡。呜呼,这次塌陷及人员伤亡原来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呀!

陈一文按:地铁工程施工塌陷事故前兆能够监测提前发出预警,4.5级以上地震不在话下!

-- 就我国而言,如果有关部门能给孙威一点儿实际支持,给一点关爱与温柔,使其研发的监测大量生产,在地震多发的城市和地区建立监测台网,培训监测专业人员,地震预报准确率必将有更大的提高。这不啻是人类的福音,更是吾国吾民之幸。须知,若31年前的唐山悲剧再现,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车时副司长值得称赞但是有严重欠缺支持下,“国家地震局特别指定砂层应力仪测项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安保措施之一投入使用”后,山西省地震局江苏省地震局安徽省地震局广东省地震局福建省地震局等中国地震局多个省局的地震台邀请孙威进行介绍,引进了孙威的地震前兆监测仪器,给予很高评价,认为孙威“探索的前兆观测方法将地震前兆作为异常过程去研究,对以往将前兆视为单一异常现象的研究方法是一个突破,对与会人员启发很大”、“该报告对今后我省的布设沙层应力仪的观测应用与分析预报研究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北京市良乡电业中学《地震研究室》全面应用孙氏地震前兆监测预测仪器后,在福建省地震局支持下,荔城区北高镇岱峰中学应用孙威开发的仪器建立了福建省首座砂层应力监测台站

方舟子在自己的多个博客上发布《举报一位天天在网上发布地震预报的江湖高人鼓吹我说的是现在号称能准确预测地震的都是伪科学,至少是不科学。

http://fangzhouzi.blog.hexun.com/49239211_d.html

针对方舟子的谬论,陈一文顾问向方舟子提议辩论《地震能否相当准确预测》向方舟子提出挑战:

--  我希望方舟子不是因为“心虚”从“说地震能够预测都是伪科学”退一步到“我说的是现在号称能准确预测地震的都是伪科学”,并且没有“心虚”到已经准备再退一步到“我说的是现在号称能准确预测地震的都是……不科学”。

--  如果你还没有“心虚”到这种程度的话,我非常认真的向方舟子先生提议联手组织《政府部门发布地震预报所需要的准确地震预测现在能否实现?》辩论论坛。

可惜,胆小如鼠的方舟子在这个问题上不敢应战与跟踪调查研究中国地震预测科学发展已经二十年的本顾问展开辩论。不仅如此,本顾问累计发表过数十篇指名道姓批判方舟子多方面“作假、宣扬伪科学”的文章与微博,到目前为止方舟子不仅不敢发表哪怕一篇反驳文章,而且对本顾问的名子惧怕到提都不敢提。

对于@网好燃:又在谈论地震预测,贩卖伪科学,真是碰到骗子了”这样至今盲目迷信方舟子恶意鼓吹方舟子“现在号称能准确预测地震的都是伪科学的网友们,建议你们认真研究《灾害预测方法集成》中比较详细介绍的中国人发现开发的几十种地震预测原始科技成果,就能够识破方舟子在地震预测问题上“作假、反科学”的真实面目。

*                                  *                                  *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地震带、山西地震带与张家口-渤海地震带的交会区,地震构造背景复杂,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烈地震,如1057年北京大兴6.7级地震,1679年三河-平谷8级地震,1730年京西颐和园6.5级地震等,这些地震都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外周边地区的地震对北京的波及影响也很大,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导致本市50多个乡镇严重受灾,12万间房屋倒塌,189人死亡,5000多人受伤。
     
除破坏性地震外,北京地区还经常发生中等规模的有感地震,虽然这类地震破坏力很小,但造成的社会影响巨大。因此,地震灾害是引起北京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风险源之一。面对这种自然灾害,北京市现有的避难场所远远不能满足避难人口的需要。
   
近日,北京市规划委公示了《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研究》(以下简称《规划研究》),该研究显示,虽然北京已经建成应急避难场所32个,可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能够疏散安置的人数,还达不到北京总人口的1/10
     
按照《规划研究》,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为紧急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和中心避难场所。其中,紧急避难场所是保障灾民在地震发生前及地震发生后3天内临时避难并具备基本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临时性场所,便于疏散转移,属于社区级避难场所;固定避难场所是保障灾民临时避难以及较长时间(3天以上)的避难,并具备一定生活保障及救援、指挥的场所;中心避难场所则是区域综合避难疏散调度中心,属于大型的固定避难场所。
      
《规划研究》中说,以地震灾害为例,由于群众对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情况不清楚,防备能力非常薄弱,全部需要进入避难场所避难。因此,紧急避难场所的避难人员测算就为一个城市的全部常住人口。《规划研究》认为,如果北京市以现有1800万常住人口计算,这意味着震后紧急避难场所要能够容纳1800万人。另外,规划按8度地震时15%的房屋及设施损毁率评估,大约有30%的居民需要进入固定避难场所避难,也就是说,震后固定避难场所必须能容纳至少540万人。
   
然而北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已开展建设避难场所的区县只有9个,虽然已经建成了32个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501.94万平方米,但是,可容纳人数只有156.6万,北京市应急避难所还存在巨大的缺口,并且在已经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中,场所建设也存在严重的扎堆现象,许多应急避难场所都集中在海淀区、朝阳区、原宣武区等。
  因此,北京市规划委认为,当前北京市需要大量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其中紧急避难场所作为最基本的应急避难场所,要尽可能在居住区、学校、大型公建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用地,以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用地资源较少的区县也不能少于1000平方米,以步行510分钟到达为宜;固定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20003000米,面积不能低于10000平方米,步行约0.51小时之内到达;中心避难场所属于大型的固定避难场所,兼具紧急及固定避难场所的所有功能,需要结合城市快速疏散通道多方向布局,面积不小于50公顷。据悉,北京将在中心城地区规划布局9处中心避难场所,用于如果出现地震等灾害时疏散转移城六区人口。另外,通州和顺义新城也都将各自规划选址一座中心避难场所。
  但是,北京市的应急避难场所是否有必要按照《规划研究》满足1800万人口的需要,目前尚存在不同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认为,北京市并没有必要按照1:1的比例进行应急避难所的建设,因为北京市的大部分建筑都是严格按照防震抗震的有关要求进行建设的,建筑质量比较可靠,因此即使发生级别较大的地震,一般不会发生大的问题,如果盲目进行应急避难所的大规模建设,就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顾问陈一文告诉记者,北京市建应急避难场所必须要避免片面性、局限性,把这些问题放到防震减灾整个体系中进行研究,否则做出的规划和建设就会出现问题。
  陈一文给记者算了笔账,依照北京市目前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501.94万平方米,可容纳人数156.6折算,每人拥有的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为3.2平方米。如果固定避难场所必须容纳至少540万人而目前北京的避难场所能够疏散安置的人数达不到要求的1/10”,这意味着还需要解决486万人(540万人X90%)的固定避难场所,建筑面积大约为1555万平方米(3.2平方米/X486万人)。以极为保守的1000/平方米建筑成本计算,总投资将会达到155.5亿元,如果建筑成本不是1000/平方米,而是2000/平方米,那么总投资大约311亿元。
  陈一文对记者表示,如果用上述150亿~311亿元投资的1%,即1.5亿~3.1亿元,就可以建立一个有效的﹑能够监测北京地区所有4.5级以上地震的前兆监测预测网。

(陈一文顾问按:有如此规模的支持,有效的﹑能够监测北京地区所有4.5级以上地震的前兆监测预测网”现在就能够实现,不需要等到2020年才实施,更不需要感到情况危急才急忙实施!)
     “有了地震前兆监测预测网,加上防震减灾教育,防震减灾应急预案、防震减灾应急组织的完善,以及不定期组织的地震演习,能够将可能伤亡的人数减少至少80%并且还能及时向公众通告地震权威信息,避免不必要的地震恐慌。
   
另外,陈一文认为,专业团队可以对北京市目前的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与公共建筑的抗震等级重新审查确定并公布。对于达不到法律规定抗震等级的高层建筑与公共建筑,必须采取必要的加固措施,或者予以拆除。这样提前消除地震发生时存在的隐患,就可以大大减少人员伤亡的代价。

(陈一文顾问按:笔者再次向央视以及有关部门领导重申《央视新楼是“世界第一危楼”!》)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贾群林告诉记者,北京市在筹建应急避难场所时,也必须要利用到现有的一些资源,他说,目前在任何城市,一般都存在大量的学校操场或者其他大型运动场地,以及为数不少的城市公园,建应急避难场所时必须要考虑这些地方的利用,另外城市体育馆也是一个可以利用的地方。城市体育馆的安全性和坚固性一般要比普通建筑好得多,并且空间巨大,具有较完善的供电和供水设施,如果设置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在发生大地震后,它们就可以在避难和救援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汶川地震中,四川的一些体育场馆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贾群林表示,目前北京市的一些体育馆在地震应急避难方面考虑得不是很多。贾群林告诉记者,他发现现在体育馆看台下面的空间都是仓库,有些还白白浪费了,如果将这里的部分空间改造成地震应急避难时的一些紧急物资储备库,体育馆基本上就是比较完备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了。
  陈一文也对记者表示,北京市无论是已经建成的避难所,还是规划中准备建设的9个中心避难所,都应当遵循多用途使用原则,使其物尽所用,另外这些避难所也要能够自我维护,这样才能够避免资源浪费,以及有朝一日需要时却发现很多避难所疏于维护而不能有效使用。

(陈一文顾问按:记者采访时,本顾问还有一句重要的话本文没有发表:加强全程审计,避免成为前赴后继腐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