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以人为本为以智为本


 

变以人为本为以智为本

相晓冬

201011月,我离开了浸淫13年的传媒行业,怀揣着十年伏案著成的《智本论》浪迹江湖。在上海,有幸结识了致力于NLP管理教练技术中国化的管理专家陈金平先生,进而对NLP管理教练这门崭新的应用性学科产生了认识。

在百度里搜索NLP,找到了以下资料:

NLP是神经语言程序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的英文缩写——N (Neuro) 指的是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思维过程;L (Linguistic) 是指语言,更准确点说,是指从感觉信号的输入到构成意思的过程。P (Programming) 是指为产生某种后果而要执行的一套具体指令。即指我们思维上及行为上的习惯,就如同电脑中的程式,可以透过更新软件而改变。

可以看出,NLP也可以解释为研究我们的大脑如何工作的学问。知道大脑如何工作后,我们可以配合和提升它,更直白地说,NLP是一种思想的技巧。

按照陈金平先生的解释,NLP管理教练技术其实就是尝试着把对人的管理转变为对心智模式与行为模式的管理,他进而与中国的传统哲学相结合,而提出了心本管理的理论,用哲学统御NLP管理教练技术,实现道(心智管理)与术(行为管理)的贯通和融合,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向中国的企业界传播推广。

在我看来,心与智是不分家的,所以有心智模式之说。因此,心本管理也就是智本管理的别名。这与我在《智本论》中的理论主张是不谋而合的,那就是,随着人类社会从体力劳动转移至脑力劳动、从物质生产转移至精神生产,人类的管理理论也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从对人的管理转变为对人心和人脑的管理,而与这种管理理论相适应,以人为本的思想也应该转变为以智为本。

实际上,以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细化和深化,“人”是一个相对空泛的概念,人既有物质追求,表现为对“利”的需要;但同时又有精神追求,表现为对“义”的渴求。而按照我在《智本论》中的理论,精神可以变成物质,即义可以取来利。

这种观念一旦被人们普遍认可,将彻底颠覆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思想意识,从而令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相形见绌,如果这一理论若通过一系列的配套软件而运用到企业内部,则可以激活员工内部的潜能,唤醒组织内个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得管理活动逐步走向“不管”的最高境界。

当然,这一理论也对整个社会和国家的管理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如果被运用至社会管理领域,人类大脑中所蕴藏的智力资源将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和开发,一旦人类自觉的开发并运营起自己和他人的智慧,并将智慧转变为生产力、转变为社会财富,这不正是自觉拥抱智慧文明时代了吗?这不正是生产方式从物质向精神转变的具体形式吗?

如果在网上搜索,就会发现智本这一概念已经被很多先知先觉者提出来了,而心本管理的提法则更为普遍一些,其中李虹和吴甘霖两位管理学者已经对此出版了书籍并开发了课程。但遗憾的是,他们多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这一理论的,并没有上升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上。

其实,智本也好,心本也罢,都是人类社会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发展变革在管理思想上的反映,这似乎正在表明一个令人欣喜的趋势,那就是管理理论走过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并发展到所谓的现代管理理论之后,又将开始迎来一个精神管理、思想管理、心灵管理、智本管理的崭新阶段。

而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不能只生搬硬套心理学的概念和话语体系,因为人脑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的哲学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单纯的心理学也是力有不逮望尘莫及的。而运用哲学方法研究心本管理或智本管理,富有辩证思维的中国哲学则比西方文化更具有智慧优势。

因此,顺应整个时代从物质生产向精神生产、从工业文明向智慧文明的变革趋势,为人类开创崭新的管理思想体系则是当代中国管理实践者和理论探索者义不容辞的使命,中国企业界和管理学圈子里那些整日为了业务而奔波劳顿的人应该及早从对口袋的追逐转向对脑袋的关注,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中,因为在今后的时代,脑袋将反过来决定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