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并不轻松
周六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1月份经济运行情况,CPI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我觉得从现在的实际情况出发,未来的CPI也许并不会像11月份这样高,但是未来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因素更是让人感觉到不安。所以我一直在等待中央经济会议的精神,也在期盼国内经济学家对未来经济走向的解读。
今天一大早,我一口气读完了今天人民日报所有关于经济工作会议的报道以及经济学家的解读,我的直觉是“十二五”的开局并不轻松。
我们虽然要摒弃GDP依赖症,但是未来的经济增长决定了中国的经济。今年的经济出现的局面是前高后低,11月份的经济增长继续在放缓,国内有专家预计明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在8%,汤敏预计“总体来看,明年的经济增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下滑,GDP增速大体会保持在9%—9.5%之间。”
我觉得这些预测都是跟着感觉走的,因为一个复杂的经济系统并不可能简单的就得出一个结论,所有不确定的因素都会影响全局。明年究竟能不能实现前低后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决定国内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外需,内需究竟会有什么变化?如何以“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保证“十二五”的开局,这个问题就更复杂了。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怎样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又是怎样的?既要“积极”又要“稳健”,并不很容易,特别是地方政府冲动往往就更难做到既要“积极”又要“稳健”。
只要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地方政府很有可能就会乱铺摊子、盲目重复建设,直到今天各地在制定“十二五”规划,其实很多地方并没有理解经济结构调整的内涵,GDP依赖症依旧存在,这是必须警惕的。
现在看待国内经济不能单纯的从国内角度看,更不能把今天的经济与过去相比较。因为现在中国经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世界经济走向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是不能避免的。
欧美经济究竟乍样?实际上不确定的因素更多。美国实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之后产生的流动性“溢出效应”对中国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这是绝对不能忽视的。
同样欧元区的经济变化对国内经济影响也不能忽视,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的另一架马车——外贸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多数专家已经分析外贸的强势有可能放缓,但放缓后又会怎样影响国内经济?特别是就业问题。
最重要的还是国内民生的改善,农业究竟能不能实现“八连增”?如果明年出现更大范围严重自然灾害,农业出现减产就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全局,并直接影响到民生。
民生工程的逐步改善都和经济直接挂钩,因为民生的改善主要还是要靠国家的经济投入,国家经济决定了这个问题。
国内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本来是“十二五”中的重大课题,现在看来如果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的最终走向决定这个问题解决的程度。
一切经济问题最终都会在国内的政治问题中得到体现,解决国内的“重资轻劳”倾向,缩小分配差距的许多实际问题有可能就会因为经济发展变缓而被推后,这是考验政府政治智慧的大问题。国内民生的许多问题确实需要财政的扶持,但是在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如何做的更好,更深入人心,因此越是经济形势严峻,抓住民生问题不放,集中智慧改善民生就显得格外重要。
“十二五”开局不轻松是不是也有机遇?
笔者历来认为困难与机遇并存,各地都是这样,东西部,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都是这样,关键是如何把握机遇。如果把握“积极”,又同时体现“稳健”,这时候就能更清楚的寻求机遇。
年终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不是祈祷,而是真切期盼各级领导能够真正理解“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并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真谛。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十三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