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家大院绣楼


程家大院缘起

    当把“中国式”和“性感”敲在一起的时候,思绪才畅通起来。

    一直想找一个适合于绣楼的词语,这种千百年来寄居中国女子的闺阁,有着太多秘生的情感和咏叹的诗词,这个随意组合的词语倒奇异般贴和了那种味道。

    保存完好的古代绣楼,在河南并不多,特别是高高“雄霸一方”而依然健在的绣楼,基本上更是没有。

    位于洛宁县东宋乡的程家大院里14米高的绣楼是乡里的标志性建筑,高大结实,本是闺阁所在,却坚实笨重,怪头怪脑,怎么看都像个炮楼。

    程家大院的来历,更是不小。他们是历史上河南最有名的兄弟大学问家——程颐、程颢的后人。

    地理背景

    程家大院位于距洛宁县城12公里的东宋乡丈庄村,北靠崤山,南临渡洋河。程家大院是清朝初年(康熙二十年)敕封骁骑将军程福亮故居,程福亮为宋代名人程颢、程颐的22代孙,顺治八年擢升怀庆府总兵。该大院由官府楼(绣楼)和五座大宅组成,占地20亩,绣楼为砖木结构传统建筑,共五间三层,四合院建筑。

绣楼,另一个名字叫“官府楼”

    “当地人都管这楼叫官府楼。”

    52岁的村民程明锁就住在官府楼旁边的老房子里,他从小就在绣楼上爬上爬下,每一道砖缝里的泥土他都熟悉。

    青砖在多年的黄土销蚀和沾染下,已经变成了和泥土相近的土黄色,让这个方大的建筑,更添加了几分堡垒的色彩。

    踏上人字形的台阶,绣楼的大门比现在一般的房门要窄三分之一,个头高的人,进门就要低头。迈过门槛才注意到绣楼墙壁足有半米厚,恍入时空隧道。

    一进门,与外面的阳光立刻绝缘,黑得好像进入了吸纳一切光线的黑洞,要眨几下眼,才能恢复眼睛的功能。

    “那时的绣楼一般人是不能进的,特别是男人,而且绣楼一般在后院,非常安全。”曲少波说,程家绣楼的3楼不住人,用来储存粮食、钱物。这样绣楼基本上也兼顾了仓库的功能。如果有土匪来,这里也是安全的避难场所,所以就把外墙能省的装饰都省了,把能加的防卫设施都加了,墙壁敦实,窗户窗棂都是铁的,纵是遇到土匪,从这小门小窗中把财宝搬出来也得费不少工夫。于是,绣楼在家族的需要中,被异化成了乱世中最安全的避难所。

    说实话,这样奇异的造型,要不是别人指点,真无法看出这是闺阁绣楼。

奇怪的口音,奇怪的绣楼

    洛宁的奇特,从一进入它的地界就能感觉到。

    如果你熟悉洛宁的话,这里人们的口音太怪了,不像东边的宜阳、栾川,也不像西边的灵宝、渑池。那种河南话带着强烈的儿化音,很多到洛宁的河南省内人也听不懂。

    洛宁口音有强大的生命力,这里的人,即使离家几千里、几十年,即使每天牛奶、面包、电脑、E-mail,即使骨血都融进了城市,一张嘴即露馅,永远离不开与乡土老家切不断的联系。出生于洛宁的作家张宇,离家已经二十余年,去年在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讲话依然是未改的乡音。

    洛宁山多,水也多,水边生竹。洛河两岸、20余条溪涧之间,满是郁郁葱葱的竹林。虽是冬日,竹并不青翠,但车行其间,还是颇有“穿林海,过竹园”的南方竹林窈窕之美。

    随行的洛宁县宣传部副部长曲少波说,除了“北国出竹海”,洛宁还有一大怪:绣楼像堡垒。他说的绣楼,就是丈庄村的程家大院。

绣楼,中国式性感

    在中国古代建筑里,庙堂带着强烈的政治色彩,厅堂也与家族有关,这都是男人的地盘,似乎只有女性的绣楼最能代表古时的性感气息。绣楼这个词,拈起就让人浮想联翩,有多少香艳词句,有多少悱恻情感,都诞生于这里。《西厢记》里的崔莺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都是绣楼锁不住的活泼灵魂。

    或许,与西方人的热烈大胆直接相比,禁而被梏、含而不露、欲说还休才是“中国式的性感”。

    1935年,留美女作家陈衡哲看到绣楼里中国女性的生存状态,曾这些写道:“这种大家族真有点可怕,都会中的大家族怎能和它相比?有天才的人在都会的家族中,尚有出头的希望,就似一枝根蒂坚固的花草,能在石隙中萌芽发苞一样。但这样的家庭却是水门汀,任何坚强的花草,也休想找出一隙一缝来,作为它发芽的门洞。”

    绣楼,这见证了无数女子诞生与死亡的建筑,在它坚硬的躯壳里面,曾经装过多少柔软的故事?有多少轻移莲步的小姐,端茶倒水的红娘,在这里缓缓走过?可是,她们却没有机会成为那惊世骇俗的莺莺和红娘,在从绣楼中被抬上花轿的那一刻,已完成了进入另一个更大牢笼的转折。

    印度诗人泰戈尔,多年前见到一座同样装满女人故事的建筑,曾这样感慨:这是挂在时光脸颊上的一颗泪珠。

文化的交融,绣楼的性格

    还没进入丈庄村,远远就看见像碉堡一样,足有十几米高土黄色的一座高楼。

    “这楼可真不低啊!”随行的摄影记者也感叹,三层高的绣楼立于平地,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摄影记者也算是见多识广的人,省内的老宅子见过不少,但这样古怪的绣楼他还是第一次看到。

    古时建筑水平有限,人们基本上都是住平房,哪怕到了清末,一个县也不会有几座像样的楼。谁家盖了楼,十里八乡的村民都会去瞧,那家不是出了当官的,就是发了大财。

    绣楼差不多比一般的房子宽两倍,敦厚结实,方方正正,架势很大,这在清代的建筑中是非常少见的。在豫西偏陋的村庄里,这样绣楼的震撼力可想而知。

    豫西处在中原文化和西部文化交融之地,与中原厚土相比,他们似乎有一种不符常规的邪蛮之气;与西部相比,他们似乎更逃脱不了正统文化的影响,诗礼传家的祖训具有无上的约束力。
 

来源:http://www.sxcjdy.com/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