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工到扬善州老书记的大亮山林场参观学习。快进入林场的路上,天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仿佛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在哭泣。雾都茫茫笼罩着无际的森林,车队仿佛到了天堂,在仙境里漫游。一个高大的辕门立在路上方,辕门上方是“沉痛哀悼杨善洲同志”的横副,两边是一副挽联:“举世吊英灵呜呜秋雨哭书记;神州垂典范湛湛青山慰国魂。”
过了辕门,在距离安葬地点13公里的路两边,每隔15米左右的树上都对称地挂着洁白的花朵。只有这一路头的朵朵小百花成为我们的路标,引领着我们慢慢走进林区,走进老书记的仙界,走进老书记的心灵.......
大亮山林场境内,苍松翠绿挺拔,顽强的生长在陡峭险峻的石崖,迎烈日、斗秋风、战寒冬、争春艳,几十年如一日。岁月的痕迹,干旱贫瘠的石崖诉说着他的顽强与执着,苍翠的枝叶和春芽展现着他的活力.....仿佛就是一位简朴、执着的年过八旬老人的真实写照。他,就是原保山地委书记、施甸县大亮山林场的创始人杨善洲。
在参加工作近40年中担任云南省保山地委领导近20年的杨善洲,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勤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从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义无反顾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艰苦创业。一干就是22年多,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多元)的林场,而且他已将林场无偿上缴给了国家。,继续实践他“只要生命不结束,为人民种树不停止”的诺言。由于成绩辉煌,杨善洲在退休之后,荣获“全国绿化十大标兵”、“全国绿化奖章”、“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等众多荣誉。他被很多人誉为“清廉的老书记”,是实践党的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省委提出“三个一”的典范,是创先争优的楷模。
二十多年深山情,昔日荒山变绿洲
1988年3月,61岁(1927年1月生)的杨善洲光荣退休。出于对他几十年无私奉献、服务人民、并取得卓著成绩的褒奖和关心,时任省委书记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谈话,让他搬到昆明居住,并说还可以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一段时间。杨善洲对此婉言谢绝。他对普书记说:“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
时任保山地区行署林业局局长史记武明白老书记的心事。他也很清楚,施甸县很贫困,老书记欲前往的大亮山,寒冷潮湿,交通闭塞,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当地流传着“好一个大亮山,半年雨水半年霜,云彩头上见太阳,半年见不着一个姑娘,前面烘起老虎花,脊背澄起马牙霜”贴切地反应了大亮山的高寒闭塞。于是他多次劝老书记要种树就在保山城区附近种。可杨善洲说:“我就要去大亮山,家乡的林子多年前就快砍光了,水土流失严重,这样下去,子孙的日子怎么过?”
杨善洲退休后决心上山造林,开始全家都反对,说他为人民服务几十年,该休息了。但是见他决心已定,就不再说什么,因为全家人都认定他在做一桩高尚的事。他满怀深情地说:“自己虽然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了,但只要生命不息,为人民种树就不会‘退休’,况且白天栽树,晚上烤火,不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吗?”
大亮山位于县城东南约50公里,海拔在1900米—2982米之间,平均海拔达2600多米。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他12岁失去父亲,陪着守寡的母亲艰难度日,饱尝了作为一个农民的所有辛酸苦辣,还当过7年石匠。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以供他读书和维持生计,是大亮山养活了周边的群众,给了许多像杨善洲这样的穷孩子上学的机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大量的原始森林在大刀和斧头的肆虐下,倒在地上,继而又被大火焚烧,就这样刀耕火种……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山光水枯,荒凉空旷,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石开始裸露,山间溪流开始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农民以开荒扩大耕种面积,恶性循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1988年,山林已承包到户,怎么办林场?深思熟虑之后,杨善洲创造性地提出“国社合作”建场的方案。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周边群众的一致赞同,为创办大亮山林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3月3日,他卷起铺盖,当晚就赶到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筹建。杨善洲就这样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第一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王家麻场,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深夜,突然狂风四起,他们正在抢修被风掀翻的棚子时,滂沱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之夜。
风雨过后现彩虹。这一夜,杨善洲更坚定了植树造林、造福后代的决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处处身先士卒,,整地、育苗、植树……为了省钱,他经常在水果上市后,到大街上拣果核。他说,不花钱又能发展生产,何乐而不为?女儿不愿意了,他说是不是捡果核给你丢脸了,那以后你就不要说你父亲是杨善洲。如今只要到了大亮山,您就会看到杨善州拾来的果核长成一片美丽的梨树。
1990年,他找来仪器,找了几个小工,自己测量自己干,硬是修通了一条长14公里的山路,每公里路花费不到1万元。为了保证山林茁壮健康成长,扑火他也不甘落后。有一次,大家好不容易把他从火场劝回,到凌晨3时,大家回到住地后,他却依然坐在值班室……
直到1992年,大亮山林场才建成第一间砖瓦房。可他执意不住,“我一个老头子住那么好的房子干么?”硬是把新房让给新来的技术员。
10年的油毛毡房生活,导致他患上了关节炎和风湿病,但他无怨无悔。
马帮一直是大亮山一带绵延不绝的人文风景。畜力是这里用途最广泛的资源。杨善洲从地委大院里消失后,大亮山就多了一个赶马人。大亮山一带的群众有叫他大爹的,有叫他大哥的。林场食堂开饭时,您肯定能在林工中间发现他的身影。他说他从50年代当区(现在的乡镇)委书记时就和职工一起吃饭,他的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杨善洲在绿化大亮山的创业中遇到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请来帮忙的工人,没有房子住,他边造林边修建几间油毛毡房,因陋就简解决办公和住宿问题;没有肥料,他们就提着粪箕到村寨道路上捡牛马猪粪作底肥;没有资金扩大森林种植面积,无法发放林场工人工资,他不顾年老体衰,多次到省、市各级相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
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被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还好,具有钢铁般意志的他,恢复得不错,不久之后他又毅然回到了大亮山,但是,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和林场职工20多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占地8万亩的林海,金山银岭育栋梁,郁郁葱葱林茂盛。还发展水果300多亩,茶园700多亩,保护水源316处,修建砖木结构的职工住房7幢,林场在职职工最多时达43人。同时,他还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创办水果基地、红砖场、茶叶初制所等,为改善职工生活创造条件,使林场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如今的大亮山林场,青山秀水,道路畅通,简直就是天然氧吧,置身其中犹如步入人间仙境。
林场已修通弹石公路25公里,出资帮助8个村通了电,粮食亩产从原来的100公斤提高到410公斤。护林哨所四个,瞭望台一个,水果基地一个。更可喜的是树一天天长高,山泉水也充沛了,清澈的山泉进了百姓家,多数人家看上了电视,购置了摩托车,建起了新房。对当地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起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大亮山的生态修复,使一些濒临灭绝的动植物得到保存。现在,该林场珍稀动物有麂子、黑熊、豹子、长尾灰叶猴、凤头鸟、野鸡、葫芦蜂等,植物有桫椤、楠木、银杏、红豆杉、雪松、玉兰、茶花、栎树、映山红、华山松桤木、核桃、西南桦等。山石裸露的现象基本消失,山的灵性也开始显现,溪水潺潺,风调雨顺,周边居民也靠山、吃山、用山、爱山、养山、护山,光是修枝打杈就能够解决烧柴问题,而且大力发展“林下产业”,通过合理采收野生菌、野菜等山珍,源源不断销往山外,钱袋子日臻鼓起了,实现了不砍树也能致富,丰衣足食,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其乐无穷的美丽画卷……名副其实使当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丰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显著增强,2009年9月至2010年5月,保山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但由于大亮山的植被非常好,涵养的水源多,水量充裕,周围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在干旱期间仍然充足。
在大亮山,他常常独自走到高处,无言地凝视着正在生长的大片美丽的绿色。他的身影与此时的环境融为一体,这时您会觉得他简直就是一棵映山红。他选择了大亮山为他的人生做最后的修炼升华。
面对价值1亿多元的林木,杨善洲淡淡一笑说:“我为的不是钱,我上山为老百姓种树的愿望实现了。”杨善洲种下的是树,生长的却是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是一种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一种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是一种快乐着百姓的快乐幸福着百姓的幸福的高尚情操。他这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在施甸、在保山、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的人为播绿神州、建设生态文明、造福人民而奋力前行。
在所有的树种里,杨善洲最爱雪松,地委大院里种雪松、油毛毡棚前种雪松、姚关清平洞前也种雪松。很多年前,他就立下遗嘱,死后火化将骨灰一部分撒到清平洞和大亮山的雪松下。他常对林场的职工说:“等您们想我了,就到雪松树下坐坐吧!”
这就是这位人格像雪松一样高洁的老人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心愿。
人民的公仆,亲人的上帝
杨善洲常说,处身立世须有一腔正气,报国为民应无半点私心。
2008年12月,杨善洲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后,施甸县委、县政府要奖给他10万元酬金,但他坚辞不纳。2009年12月7日,保山市委、市政府向他颁发特别贡献奖,奖给他20万元奖金,他又将其中10万元捐给保山第一中学,另外10万元分别捐给大亮山林场、姚关陡坡小学等。杨善洲几十年如一日,恪守“人格重如山,名利淡似水”的人生准则,艰苦朴素很俭朴,一片冰心在玉壶,一尘不染泥中藉,两袖清风水上花,无瑕人品清如玉,对待人民如父母,俯首甘为孺子牛,满腔热忱为人民。他曾说过,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而不能用来为“人民币”服务。为了人民的利益,他舍得献出自己的一切。他把享受留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他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具有永远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人格魅力。
这位石匠出身的农民,后来虽然成了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但在世俗人的眼里,他的所作所为似乎与他自身所处的“高级”地位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他穿着农民的服装走上地委书记的位置,仍保持淳朴的本色。他脸色黧黑,双手粗糙,身穿卡几布四挂兜式中山装,他从来不穿西装。或许没有一个陌生人在看到他之后会想到,他竟然是一位地位不低的高官。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戴着竹叶帽或蓝色布帽、穿着草鞋的地委领导经常出现在各种场合。有一次,他自己下乡,找到乡政府,打听乡领导在哪里。乡秘书见他脚穿草鞋,头戴竹叶帽,以为他是一位老农,随便打发他说领导不在。杨善洲不着急,不气恼,自己进村转悠,了解了许多听汇报时听不到的真实情况。这种着装虽然令人诧异,但在他所处的特殊年代却惊奇地表现出这位中国农民对自己出身的尊重,也同时使他与其曾经走出乡村时的那些父老乡亲的距离保持住了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可贵的是,他的这种“朴素”,不是一种有意的“作秀”,而是一个高级干部与当时的中国农民同甘共苦所表现出来的本来形象。他说过的一句话,至今听来还叫人觉得意味深长:当时大家都在穷,我一个地委书记能富得起来吗?
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一个雨季,家里来信说,房子漏雨、已经难以居住,叫他无论如何要想点办法寄点钱回去帮助家里修修房子……杨善洲翻遍了自己办公室及住房里所有的箱箱柜柜,都无法找到一张有钱的“存折”。无奈之下,他只好把身上仅有的30元钱寄回去,并认真地向家里写了一封信:我实在是没有钱,这一点可以由秘书作证;房子漏雨,人难居住,也确实很困难,现将这30元钱寄回家,先买几个盆盆罐罐,哪里漏雨,就先接一下漏下的雨水,或者是挪一下床铺,暂时“躲避”一下;眼下的农民比我们困难的还很多,作为一个地委书记,别以为我有钱,即使有了钱,也不能搞特殊化,这一点请您们予以理解……
作为一个地委书记,与一般人相比,他的工资并不低。那么他的钱到底到哪里去了呢?在施甸基层工作过的一些乡镇干部反映:这个人用钱手很“散”,乐善好施,到了哪个寨子听说有人生活困难,就安排大队(现在的村委会)干部:先用我的工资去买点粮食或被子一类的东西,帮助困难户渡过难关;哪个生产队没有买籽种的钱,他立即拿出钱叫秘书去买种子……另据大亮山林场职工介绍,杨善洲具有菩萨心肠,退休之后,多次受到表彰奖励,对于奖金,要么婉言谢绝,要么他就把钱用在植树造林、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上。从中可以找到杨善洲为什么老是“穷困”的原因:他把“大家”当成了自己的“家”,而他真正的家里还能有多少呢?可是,他在生活上很吝啬,出外办事总是用馒头包子打发自己,有时吃饭也是自讨腰包甚至和同事AA制;和同事在一起很少发烟,总是手伸入兜里摸出一支“吃独食”(林场职工尤其是杨习启爱和他讨烟抽);97年我到林场后还经常见他穿有补丁的衣服和黄胶鞋。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个为官一方的官员,所做的事是“大事”还是“小事”,要问民众,不是说“百姓心中有杆秤”吗?“大事”、“小事”的标准和评判的权力应该是百姓。1986年6月,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一个名叫杨春兰老人的申诉:他因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说是杨春兰偷了他家的猪,有关部门立即将杨卖的猪送还给这家人,并罚他赔80元钱。杨春兰老人是一个靠买卖为业的农民,从来没有偷窃行为,他喊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知道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定期报告他本人。工作组与信访办的人立即着手深入调查。终于水落石出: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来转卖给他的,杨春兰对此毫不知情,他平时并没有任何偷窃行为。最后由地委一位领导专门组织调查组与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当面向杨春兰道歉,并赔还所收的罚款。杨春兰老人得知自己的冤案被纠正后,专程赶到地委办公室要感谢地委书记杨善洲。杨善洲知道后,对秘书说:“感谢什么?我们还要感谢他呢——是他把自己的冤情告诉了我们!”后来地委办公室派人把这事转告了杨春兰,老人感动得老泪横流,激动万分,感激涕零,跑到村前一个山头上,远远地对着保山城长跪不起,瞌了9个响头……
在妻子张玉珍眼中,杨善洲是个“他回来就凭他回来,他要去就凭他去”的人。
“他回来就凭他回来,他要去就凭他去,他回来歇一夜就走,什么事都随着他。”提起杨善洲,与他相濡以沫60多年的张玉珍老人脸上有自豪,也有些许无奈。
1950年结婚后,一对俊朗青年变成了拄着拄棍的老倌老奶,两个人单独相处的时间也只是屈指可数的几十天。
2010年9月,杨善洲生病住院,张玉珍老人到医院探望他。“你晕车,以后别来了,我不会有事的。”也许这是杨善洲这辈子对妻子说的最体贴的一句话。看着丈夫日渐消瘦的面容,张玉珍老人淡淡地说:“我来瞄你一眼,你好了就回来。”
杨善洲与张玉珍结婚60多年来,没有陪妻子逛过一次街,没有给妻子买过一件衣服、一顶帽子、一双鞋子或者是一件很小的礼物,甚至是没有合过一次影……
即使是这样,张玉珍老人仍是默默地承担着重担,守望着家园,牵挂着丈夫,60多年如一日,终一生而不悔。是什么力量穿透长长的时空,让他们超脱世俗,彼此长相厮守?
1995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并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的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1间房子。房子是盖起了,但这5万元的债怎么还?为此,张玉珍专门找到了他:能不能凑点钱帮助儿女们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老伴说:你几十年就攒了这么点钱?杨善洲摆了摆手说:“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看着杨善洲无奈而真诚的态度,老伴含着泪水回老家去了。为了不拖累儿女,杨善洲决定卖房。刚刚盖起的房子还没入住,便很快被卖出去了。
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2010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大亮山林场职工介绍,杨善洲是菩萨心肠,退休之后,多次受到表彰奖励,对于奖金,要么婉言谢绝,要么他就把钱用在植树造林、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上。从中可以找到杨善洲为什么老是“穷困”的原因:他把“大家”当成了自己的“家”,而他真正的家里还能有多少呢?
这是一种无声的力量,也是一种伟大的情怀,更是对他廉洁奉公、全心为民的一生做出的最好诠释。
杨善洲有3个女儿,大女儿至今务农;二女儿在县城当小学教师;小女儿杨惠琴是保山烟草公司的普通员工。杨惠琴对父亲的记忆是:小时候父亲总是很晚回家,第二天早早就走了。那时她不理解父亲,现在也不完全理解,但是爱他,知道他全心全意投入了工作。
倒是1999年杨善洲在山上骨折,引发了全家争论,从母亲到女儿都劝杨善洲,骨头都摔断了,还不下山?何况山上已经栽满树了!杨善洲退休当林场“顾问”,林场每月发给他70元“顾问费”。摔成骨折了,发给他每月100元。杨惠琴说,这100元我来给你,你别上山了。结果被父亲教训了一顿:“我要钱做什么?我种树十几年,是为了每月100元钱吗?”
杨善洲本来没有手机,骨折住院治疗,才买了一个手机,为的是每天听到来自林场的消息。
杨善洲病愈后终于可以自己走路了,他告诉小女儿,还要再上大亮山。女儿说:“那你就去吧,下山来我家,我给你做好吃的。”父亲说:“你来大亮山吧,那里好看呀!”
今年“五一”节,女儿、女婿一起上了大亮山。杨惠琴说,大亮山真的很美很美。
孙子杨福昌知道爷爷喜欢种树,在地委家属区,只要有点空地,爷爷都会种上牵牛花、鸡冠花、水仙花等花草,一年四季花开烂漫,简陋的院子平添几分生机。春节前后,爷爷就拿着嫁接刀,到处修剪和嫁接果,他觉得有趣,也拿起小刀和薄膜,学着嫁接了三棵。春天来了,他偷偷地去看小树,有两棵枯了,有一棵竟然长出嫩嫩的芽。他告诉爷爷,爷爷眯着眼睛,仔细地看了那三棵果树,说了两个字:“不错!”他心里顿时像喝了蜂蜜水一样的甜,长这么大,他还是第一次受到爷爷的表扬呢!
后来,爷爷经常把他带出去嫁接果树,爷爷背着工具包,包里装着嫁接刀、满膜,还有他到处找来的果芽等,杨福星拿锯子跟在他后面。到了果树边,他们一起锯树,一起嫁接,爷爷边干活边教他嫁接要领:“皮对皮,心对心,砧木切口要削平,薄膜一定要捆紧。”时隔多年,一想起爷爷眯着眼全神贯注地嫁接修剪果树,一种眷恋和幸福不知不觉溢满心头。
每次学校放假,爷爷都会提前给他买好车票,到他走的时候,爷爷还给他短途车费。他乘车到施甸县城,转车到姚关街,然后又走两个多小时才回到大柳水老家。放假期间,他趁一家都在家的时候,也回来老家看过家里人,住了一宿,天不亮他就赶着3匹牲口,驮着东西去摆马拉树苗,然后就去大亮山了。
爷爷退休后到大亮山种树,他没有反对,后来还和他去过两次大亮山,当时没往多处想。工作后,他去过三次大亮山,其中有两次是公事,有一次是和家人去看他。爷爷带着家人在山上转悠,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树,这树有几岁了,那片树开始挂果了……
说到树,爷爷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那表情,比对自己的孩子还要亲。
身为地委书记,杨善洲“当权”多年没有为小山窝里浑身尘土的妻子孩子们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本本,有个工作人员主动为杨善洲的妻子制作了“农转非”报告,但被杨善洲坚决卡住。他也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窝,睡处有个“窝”就行。为了自己为老百姓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和铸就绿色王国的梦想,他已无法顾及这许多了。杨善洲无私奉献为人民,不为名也不为利的精神,真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杨善洲老书记是个清官,绝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保山人都知道。大亮山林场职工对杨善洲的称呼无外乎“老书记”、“大爹”、“老倌儿”,这些称呼都透出职工对他的亲近和尊敬,他就是这个家里的老人、户主。他对职工的错误当面批评,成绩当面表扬,就像老人教育儿女一样。住院期间还挂念着郑挺,说他的负担很重:单职工家庭,父母年迈多病,哥哥服刑,还照顾侄子。对待冲撞自己的职工总是宽容大度,一笑了之。
山之骄子,永垂不朽
2010年10月10日,一个十全十美的日子,这样一位可亲可敬、大爱无疆的老人因病与世长辞。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批示要宣传老书记的先进事迹,云南省委组织部长辛桂梓亲自探视住院期间的老书记,老书记逝世后亲自探视其遗孀和家人。中央组织部、云南省委、云南省政府敬送花圈,保山市委举行追悼会。10月14日成千上万的干部职工和人民群众在保山城、施甸县施七公路送行老书记骨灰回家,大保高速、施七公路无障碍通行,老书记叶落归根。15日,老书记骨灰按当地风俗安葬入土(分别安葬于祖坟地、清平洞、大亮山)。灵旁一株高大挺拔的白玉兰是老书记一生的最爱,也是他一生清白廉洁的写照。安息吧,老书记,你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你的精神与大亮山永驻,你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你的精神永垂不朽!
山之骄子,永垂不朽
评论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