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制作为王”时代的到来


这是最近给《改革》月刊2011年特刊写的文章,大家可以看看。

    2010年春上,我在北京参加江苏卫视召开的《非诚勿扰》研讨会,发现不但该栏目的主创人员和相关领导悉数到场,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台长周莉也亲自来会上认真听取意见。从这个细节中我感觉到江苏台对于一个栏目的重视程度,也窥探到《非诚勿扰》取得很大成功的一点秘密:这是一个用尽心思精心打造出来的电视产品。后来又参加了上海东方卫视在北京组织的《中国达人秀》的研讨,从他们的制片人那里得知,这个节目的制作团队有170多人——虽然同《英国达人》、《美国达人》相比还只有四分之一,但在中国电视业内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非诚勿扰》和《中国达人秀》无疑是2010年中国电视中最引人关注的两档节目,两个节目由于内容和形态的不同也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但这两个节目在运作方面的一个共同特点却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两个节目都是由所属的电视企业倾注全力,在保证充分投资和大量人力投入的基础上精雕细琢出的优质作品。不论在舞台设计、灯光配置、音乐效果这些外部形态上还是在人物形象、叙事节奏、情感掌控这些内部设计上,两个节目都给中国电视观众眼前一亮的感觉。也许正是由于各个制作环节的精良,它们才在大量粗制滥造灰头土脸的劣质节目中显得卓尔不群,吸引足了观众的注意力。

造成中国电视节目低质化的原因很多,但投入不足大概是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原因。由于播出渠道高度分散,中国电视每年播出的原创节目总量多到难以统计,能够用于每个节目中的制造费用常常少得可怜。好多年以前,国内一批有影响的电视谈话节目制作人在一次业内研讨中曾经对于这类节目应该高成本还是低成本吵得不可开交。许多人认为谈话节目是低成本节目,他们用的是相对数据,与电视剧或大型娱乐节目相比,电视谈话当然更省钱;而当时还在担任《实话实说》制片人的崔永元则坚持电视谈话节目也应该有较高投入,他拿国外的绝对数据立论,说明我们一个同样节目的投入还不足人家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不论该高该低,当时一位某大台谈话节目制片人暴出的数字还是让大家惊着了,他们的节目每期制作经费竟然只有1000元!当然这是去除了人工成本和设备费用的数字,但仍然让其他人感觉到了自己的无比“幸福”。直到今天,一个地方电视台用几千元制作或是收购一集30分钟的电视栏目剧,用几百元制作一集演播室口水节目,仍然是普遍现象。

对于节目制作长期的低投入还让许多电视台的领导层产生了一种误解,以为电视节目就是不需要太多钱的产品。他们更愿意拿大笔经费去买设备、盖大楼,却不想把更多的钱用在节目上。如果你对他说国外一些优质节目每分钟的制作成本已经高达几十万美元,他要么认为这是天方夜谭,要么强调国情不同。而现实的国情就是,我们的电视大楼不论在面积上还是在质量上早已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节目的总体质量上却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好在有一种力量在悄悄地改变着这种状态,就是市场竞争的力量。在国内电视节目中最早进入市场的电视剧近年来成本不断翻番,已经从90年代通常的十几万元一集涨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一集,新版《红楼梦》则据称每集成本高达260万元。这样的高成本电视剧尽管由于卖价高昂让播出单位叫苦不迭,却也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电视剧的制作质量,在当今中国的电视体系中,也只有电视剧一个品种的技术质量接近国际上可以接受的水平,并能占领一部分国际市场。

电视节目制作是一个复杂的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创作过程,高投入并不一定就能保证节目的高质量,但低水平的投入却一定会从基础上拖住节目质量的后腿。这正应了曾经风靡全国的一句电视剧台词:“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近年来由于各级电视台之间竞争态势十分惨烈,一些地方电视台,特别是几家在收视率竞争中位列前茅的省级卫视,已经开始重视节目的投入问题。他们一般是采取点上突破的战略,对一两档重点娱乐节目给予特别重视和特别政策,湖南卫视2010年度的《快乐男声》全程投入已达2000多万元,《中国达人秀》的每期平均成本上百万元,而常态播出的《非诚勿扰》每期的费用据说在三四十万以上。

加大资金投入是一个重要前提,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人力物力的全面保障使得这些节目的制作方式完全打破了中国业内的常规流程。《非诚勿扰》起用江苏台的新闻明星孟非担当节目的主持人,打破了新闻与娱乐的部门界限,力图合全台之力打造精品。《中国达人秀》的现场机位多达20几个,预赛期每期一小时节目的素材带有150盘,虽然与其国外同行相比仍然是小巫见大巫,对于国内同类节目来说却是难以想象的。很显然,这些电视台终于把需要资金保证的强化制作环节当作了提高节目竞争力的主要手段。

多年以来,中国的电视界一直在说“内容为王”,但在娱乐节目领域里,所谓的“内容为王”常常被理解成“形态为王”。我们经常会遇到电视台的各级领导、制片人或编导提出,有没有什么新的节目样式?有没有什么新的环节技巧?而国内几乎所有栏目都热衷于形式上的改版,半年一小改,一年一大改成为常态。这些都体现出我国电视业内的一种形态焦虑。但电视的表现形式其实非常有限,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全新的节目类型也要数年甚至十几年才能成型一个。具体的形态创新同样要在观念、技术、技巧等方面不断进步的前提下,通过大量人力投入和不断探索,才能偶有突破。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是,即使策划者惮心竭力设计出一些新鲜样式、新鲜环节,即使从国外某些节目中获得了一些启示和借鉴,甚至直接购买了某个成熟的节目形态模式,最终却仍然会由于钱少、人少、时间紧等非常实际的原因而无法让这些新鲜的形态成为现实。

相比之下,在制作上投入更多的人力、资金和先进技术,从前期策划、录前准备、现场拍摄到后期制作,扎扎实实地做好节目的每一个细部,从而提高节目的整体质量,才是更实在,更可靠的思路。有了好的制作,形态平平或是司空见惯的节目同样可以成为好看的精品,国外大量老牌栏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制作为王”才是今后国内电视节目发展的健康方向。

和电视圈的朋友一起观摩国外优秀节目的时候,常常会有人提出,国外的那些观众、选手或表演者全都表现出众,故事动人,我们中国的一众人等却完全没有这个能力。我会解释,那些精彩的表现其实都是节目制作者精心安排和从大量素材中精选的结果,你如果也花费同样的精力,中国人的表现同样不会差。有人不以为然。但《中国达人秀》中的动人故事证明了这一点,《非诚勿扰》中嘉宾的出色表现证明了这一点。天津卫视模仿《非诚勿扰》的外部形态,制作了一档现场求职的娱乐节目《非你莫属》,不但在准备阶段的嘉宾选择环节下足功夫,还在现场8个讯道之外又安排了8台游机捕捉台前台后的生动细节,最后用几十盘素材剪出的节目才显得气韵飞扬,一经播出就吸引了大量观众。没有在制作上的全力投入,这些精彩立刻都会烟消云散。

几年来湖南卫视重金打造的“女声”、“男声”系列,虽然在制作水平上只属差强人意,却已经一举奠定了湖南卫视在省级卫视中带头大哥的地位。《非诚勿扰》虽然由于“导向”问题几经挫折,却还是极大提升了江苏卫视的总体收视率和品牌效应。《中国达人秀》的广告收入超过2300万元,不但本身达到了全国收视率3%的高位,还带动了频道的其他节目,大大提高了东方卫视的全国排名。这些从点上突破,重金投入,精心制作的成功范例已经开始让其他一些电视台心动。

人们能够从这些成功范例中总结出来的主要两条互相关连的经验:一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与其对各档节目平均用力不如把精力、人力和财力集中于少数几档重点节目,以点带面威力无穷;二是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制作环节上,制作出质量,出影响,也出效益。

2010年是中国电视业把注意力转向节目制作环节的一个重要起点,2011年还会有新的进展,在更大的范围内有所作为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