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出行愿意多乘公交方能解城市拥堵之困


文/孙金栋

 
城市交通严重拥堵,已经成为全国性政府首脑头疼、市民怨声载道的大事。政府行政管理的思路,多从限制购买私车、车辆分号进城入手,笔者以为,应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入手,只有市民出行愿意乘公交、多乘公交,才能自然而然缓解城市交通拥堵。
 
反映在城市公共交通事业发展上,症结在两个方面:一是,公交事业改革,试图以减少政府公共事业投入,吸引多渠道投资、多方式经营,一箭多雕;二是,非盈利性的公共交通事业,把经营亏损转嫁到司机身上,丧失激励机制,“司机荒”形成公交事业发展恶性循环。
 
以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为例:2006年,乌鲁木齐市府对公交公司进行改制,成立了由国有控股、参股和民营三足鼎立格局。公交运营车辆达到4000余辆。(11月5日天山网)
 
 公交改制,是为了吸引多方投入、构建有序竞争、推进公共事业发展、形成有活力的格局。但从根本上说,公交事业不是一棵人见人爱的“摇钱树”。
 
随着燃料、材料和基建、车辆更新等成本逐年上升,乌鲁木齐公交总公司2008年就亏损1.1亿元,而2008、2009年,市政府分别补助公交总公司5500万元和1772万元。对于4亿元以上的年运营成本,4亿元左右的年收入,两个公司每年都面临几千万的亏损,政府这几年的补助补贴仍然堵不住亏损的漏洞。经营亏损,连锁反映到公交司机工资福利待遇低下,优秀员工外流,车辆老化等原因,致使企业运营环境和服务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在任何地方、办任何事业,人的因素总是第一位的。而市场经济下的自然人,更多地不是关注他的企业身份,而是能有多少装在自己口袋里的实惠。比如,缺口2000多名司机的乌鲁木齐市公交一线,不少司机为了挣得最多2000元左右的月薪,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休息日。于是,出现老人纷纷逃离,新人招不进来。一部分人去了需要客运司机的电信、油田等大企业,一部分人成了私人货运、客运驾驶员。人往高处起,水往低处流,无论是走哪一条路,都比呆在公交行业的状况要来的好,收入丰厚得多。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事业,主要是有优质的公共交通车辆装备,我所在的江苏扬州市公共交通车辆真舒适,宽敞、清洁、票价低,便捷,许多市民出行选择乘公交。政府对公交事业的投入,要保证以优厚的工薪收入留住人、吸收人,保障他们享有休息权,也是为了公共交通安全。
 
只要政府把发展公共交通作为一项逐步加大投入、优先发展的公共事业,以优质的车辆、优质的服务、优秀的司机、合理的票价、快捷的出行时间赢得市民青睐,市民愿意多乘、首选公交,就会大大减少个体车辆出行,低碳出行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其它车辆非人为限制性的自然减少,才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治本之策。
 
政府在公共交通事业投入上,要算全局大账:构建优质公交,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对树立城市形象,吸引内外部投资者的首印效应;时间就是金钱。政府官员、市民减少出行时间,对提高工作效率、创造经济效益的成果;减少车辆运行总量,实行低碳排放,对保护城市环境,保障市民身体健康的长期效果。比起加大投入的政府财政支出,是无法用货币数据去统计和估量的。
 
本文的结论是,政府领导者对发展公交公共事业的观念转变,并拿出改善公共交通事业的实招儿,才是解决“司机荒”折射出的城市公交痼疾的妙方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