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两年前曾经和国家发改委领导聊天,官员有句话“我们现在手里只剩下50%股比这一张牌了”,唏嘘之余感慨良多。言外之意,从加入WTO之后,我们手里的牌越来越少,先是国产化被取消,然后是零部件法规被判无效,我们能够约束外资的只剩下合资股比这一项了。但问题在于,我们通过股比限制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以及我们通过股比限制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如果我们达不到这样的目的,那么这就是一个伪命题。
首先,当初设定这样的股比意图在于平等地交换,即用市场换技术。但从逻辑上讲不通。市场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国际上承认我们是一个“开放的市场经济体”,既然是开放就不应该在WTO体系之外设置条件。这是其一;其二,市场是供求关系,没有其他关系,市场可以换销量、换利润、换份额、换口碑,唯独换不来技术,如同你去同仁堂买药不可能提出买秘方是一个道理,我们这种思路本身就是不合理也不科学的。民族汽车工业必须保护,但保护要讲善巧,要达到效果,这样的政策才合理。比如说倡导消费自主品牌,从国家领导做起——两会、国家机关都指定购买自主品牌,行不行?比如让自主品牌生产节能汽车,然后消费者购买时可以享受优惠,可不可以?现在看来,市场换技术这个目标本身就存在问题。因此,股比的设定是有其历史意义的,但放在现在大环境下是不正常的。
那么如果我们把目标放在保护自主品牌上呢。目标是没问题了,但效果能否达到有问题。从十二五规划的方针来看,行政改革正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前进,一个共识就是:政策引导的效果要比政策限制的效果更好,这从我们电价、车船税阶梯式管理的实践和依法行政的理论上来讲,都是历史的潮流和进步,必须坚持改革。那么保护自主品牌能通过股比限制这种纯粹限制性,又达不到效果的政策来实现呢?
其实,如果说技术、品牌、管理制度都是人家的,那么50%的意义其实并不像当初想像的那样大,事实也证明在目前合资企业的管理层构成中,主管生产、销售、设计的一把手还是外资厂居多,虽然技术转让费已经基本成为历史了,但上什么车用什么平台,还是人家说了算。即使是和你一起研发,品牌和技术源出依然改变不了“姓氏”的问题。因此,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外资就是实际控股方!董事长是中国人不能说明企业是中国的,将来我们有70%的股份,但没有同仁堂的秘方,而只能人家有什么药,我卖什么药的话,我们仍然是个二掌柜。因此,我个人的观点是,调整不调整这个50%股比这个历史产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明白“保护”要靠自己,技术也要用自己的努力来换这个道理。中国市场越来越重要,如果我们存一个心:你不换股比就甭想再干,换了股比你就要听我的,老老实实交出技术来,那不仅是用心不纯,也未必能达到效果。任何一个市场不可能永远高调的增长下去,给你几张图纸你还是不会研发,到头来人家依然瞧不起你,那才是笑话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