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银锭桥


北京有个后海,后海有个银锭桥。

后海有名,因了酒吧一条街,有许多官员曾经或现居住于此;银锭桥有名,名在“银锭观山”和辛亥革命;今年是100周年纪念日。故后海之名,名在今日,银锭桥之名,名在往昔。

今天的银锭桥已名不副实,为何?银锭桥以银锭观山得名,现在从银锭桥上往西望,一片片高楼大厦把美丽的西山遮挡住了,偶尔见到一点山尖,所以现在银锭观山可以改成银锭观楼了。昨天还是老样子,今天突然桥上搭建了许多块蓝色的铁板——银锭桥要扩建了。据工人们说,游船从桥面下不好过,影响旅游,故要将桥建的高一些。我不知道他们要怎么建,更不知道这座古桥的命运会怎样,中国除了这些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四合院、城墙、具有中国特色的桥,还有什么值得吹牛皮的呢?

 银锭桥旁有一块石头,上书“银锭观山”四个字,这块石碑就矗立在桥的南侧,与古老的石桥有点不太协调。尽管这桥已经修了许多次了,但还可以看到古桥的模样,银锭桥位于西城区什刹海的前海和后海之间的水道上,12、宽7、高8、跨径5,有镂空云花栏板5块、翠瓶卷花望柱6根,由于桥形犹如一个倒置的元宝,故称其为银锭桥。这座桥,始建于何代已无法考查,但从金代始后海一带虽是郊外,数公里长的水系两岸也应有便桥方便来往。明代《燕都游览志》描述道:“银锭桥在北安门海子桥之北,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正是“此城中水际看西山第一绝胜处也”的赞美,让人们无不体验站在桥上向南可见翠屏般的景山和琼岛白塔,向西望西山历历在目的惬意,“银锭观山”由此得来。

    说到银锭桥,自古称赞者从不吝惜笔墨,例如《帝京景物略》中记载:“公元1633年深冬,英国公乘冰床,度北湖,过银锭桥之观音庵,立地一望而大惊,急买庵地之半,园之,……西接西山,层层弯弯,晓青暮紫,近如可攀。”

清代的诗人、太子少师宋犖在《过银锭桥旧居》中赞道 :“鼓楼西接后湖湾, 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

难怪文人雅士如此赞美,别看银锭桥桥体不大,却是后海景区的点睛之笔。 
   
说到点睛之笔,这银锭桥还曾发生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在100年前的清朝宣统二年(1910331),27岁的汪精卫和黄复生、罗世勋三位革命党人在银锭桥下埋了炸弹,准备谋刺当时的摄政王载沣。当时摄政王载沣住在后海北沿醇亲王府,银锭桥是他每日进宫的必经之路,汪精卫一介书生为何铤而走险敢谋刺摄政王呢?原来孙中山领导的共和革命6次武装起义都以失败告终,许多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之中。此时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撰文指责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徒骗人于死,己则安享高楼华屋,不过‘远距离革命家’而已”;更有《民报》主编章炳麟揭露孙中山贪污革命经费2万元自用。一时间海外华人中掀起批评了革命党领袖的风潮。在此情急之下,身为革命人的汪精卫挺身而出去北京刺杀摄政王,以为孙中山正名。但是汪精卫行动失败了,在狱中汪精卫大义凛然,曾写下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气壮山河的诗句。可惜造化弄人,汪精卫在抗日战争时期被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定性为汉奸。诗,没有广为流传,银锭桥却因此知名了。

桥还是那座桥,汪精卫还是汪精卫,想当初,他以一革命党人之豪迈,捐躯报党,何等英雄!就像革命党的领袖孙大人一边喊着“驱逐靼虏”,一边又大叫着“博爱”一样,成了世人笑柄。

银锭桥要修缮了,还会是以前的那座百年古桥的风貌吗?是以修旧护旧为目的,保护北京的古建筑,还是以旅游为幌子捞钱呢?

悲情的银锭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