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论:“金融创造财富”


揭批西方经济学谬论(1)------金融创造财富
新近央视播《华尔街》纪录片,顾问是吴敬琏和陈志武,宣扬的观念是“金融创造财富”。大家知道,最早最基本的西方经济理论是劳动创造价值,也就是劳动创造财富。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都认可这个观点,马克思更是以这个观点为基础展开对剩余价值的研究。
可是现在西方的经济理论为了更好的方便瞒骗民众,制造出一个金融创造财富的理论。其相关根据就是金融确实有助于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加快流通资本的流转(也即加快社会再生产),但金融归根结底还不能创造财富,创造财富依靠的还是实实在在的社会劳动和社会生产。
最具有迷惑性的论据是英国靠金融创新而强大,美国也是靠着金融的融资能力而强大。事实在在这两个例子上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并没有创造什么财富。而是金融有着聚集社会闲散财富的功能,政府可以依靠政府的信誉对外发债。所谓的金融创造财富的概念是不正确的。应该这么说“金融只是起到集中社会闲散资金,并使得政府可以将筹集到的资金用之于战争,不至于让政府为了战争而增加民间的税收”,这只是金融将闲散资金集中使用或者是掉期使用的一种功能。但并不能说明是金融创造财富!因为英国十八世纪的战争和美国的内战和美国二战前的几次战争都是因为金融集资作用起效用,每次战争之后都会有大量的欠债产生,战争时的耗费仍然需要在以后的时段逐渐偿还。因此用英国对法战争以及美国的几次战争来说明“金融创造财富”是将聚集财富概念偷换成为创造财富的概念,是一种谬论。其实质就是鼓励各后进国学习西方的金融制度和方法。而西方人由于熟知金融规则,可以在金融活动中多获得利润。有些金融活动实际上就是“零和游戏”。如衍生品交易本身就是一种赌博性质的契约,有人损失才有人赚钱。股市也是一样的,它们基本上都是零和游戏。
分析金融不能创造财富的基础是先看分析哪些貌似“金融创造财富”的现象。就拿衍生品交易来分析,就某一单独个体来说,衍生品交易时可以创造利益和财富的,但是这需要建立在有人亏本的基础上。在宏观上看,则不能创造社会价值和商品的,也就是说衍生品和故事不创造财富。这类似赌博。澳门看起来是盈利创造税收和财富,但从全球经济的宏观来看,则是不创造财富的。澳门赚的钱就是游客损失的钱,也是各国消费者的消费。属于纯消耗。
有一个大家经常误会的经济学现象需要分析。那就是我国在引进股票交易市场之后,我国的财富好像是突然增加了,GDP猛增。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前,很多的社会产品并没有列入社会生产总值的计算之中。例如土地、房产、矿山资源、能源、教育等等。实行西方的经济计算方法之后,就将上面所列举的种种物品转化为社会价值,表现出来的就是财富的增加。所谓的财富增加,那时将物品的价值稀释。列举一个股票例子,如有个工厂有一百万的资产,那么会发行一百万元的股票。而股票将募集到的资金又要进入工厂的账上,从会计上看,公司的财务报表在上市募集成功后的报表就最少是两百万(这就是溢价的原理),如果在加上溢价,那么这个工厂的资产就会成为了三五百万。这就是所谓金融创造财富。回过头我们来看原来的这个工厂,生产设备和产房都没有变,还是一百万。但公司的报表资产是原有的设备加上账上募集到的资金,也就是三五百万。我们假设是三百万。那么这两百万是因为工厂进入股市而多出来的。财富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是因为,工厂的产权没有变,而工厂因为上市有多创造出了又一百万的股票,股票只标明拥有所有权,而经营权还在原来的工厂老板手里(很多时候。股票的所有制和原来工厂的老板是重叠的)。对于单个企业来讲股市或者说上市是创造了财富,但是从宏观上来看,工厂的价值并没有变,还是一百万的总价值。
股票创造财富的实质就是政府的“确权”,也就是政府对于所有权的一种认定。在原有确认工厂一百万设备和厂房的基础上,政府还承认了另外一百万所谓的“对工厂的所有权”凭证------股票的确认。这样的财富得到社会的认可是因为其中有变通的途径,那就是货币。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随时变卖,就让股票看起来是社会财富。而其实质就有如政府在印钞票一样,社会上原来有那么多的实有财富,到头来还是那么多。但货币表现就可以多出好几倍,只是货币可代表的物资减少了好几倍。通俗点讲,就是通货膨胀。这好像是你有一个房子,房子你还在住,但你通过政府确认,在发行一套房子的股票,那么你的着套房子就变成了两套房子的价值。这就是泡沫,就是虚拟。其最根本的方式是政府确认股票为有价值的,可以交易的凭证,就好像政府印刷人民币说有价值一样。
金融在美国说可以创造财富,那是事实。但对于中国来讲,金融能不能创造财富就另当别论。照经济学原理来分析金融是不能够创造财富的!可是有些西方国家和美国则有可能可以为他们国家创造财富和效益,可总体上必须有人损失。这就是金融衍生品、股票交易、期货交易大多数人都要亏损的原因。这好像赌博高手技术好可以赢钱而那些生手则赌博经常输钱一样。
美国现在致力于让我们国家开放金融,就是想利用我们对金融的不了解而多方面的榨取中国人民的钱财。管理部门要千万注意,不能放任金融肆虐,要管制那些假借金融创新而诈骗民众钱财的花招。一动不如一静。要仔细分析我们国家GDP增长的实质,看是货币作用的增长还是实际生活和商品的增长。所谓的碳排放交易,其实质也是子虚乌有的概念炒作,买卖空气看起来有根据,而实际上就是英美列强蒙骗民众钱财的花招。因为所有的认定量和标准都是英美在操作,规则他们定,我们如果太过投入的参与则等于我们参加别人制定规则的游戏,他们可以随时更改规则。我们则只有悝的份没有赚钱的机会。地球冷暖自由其变化发展周期,人为的影响应该很小,不至于“温室气体”说那么可怕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美国减少赤字的计划里面就有三分之一的来源是在碳排放交易上面的。为什么?美国是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他们为什么可以赚钱?我们要警惕,不要轻易的参与欧美的碳排放交易,要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