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强压人民币升值的形势下,“按人发钱”具有一石数鸟之效。
第一,可以有效冲抵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美国一再搞宽松货币政策,开动印钞机救市,导致美元进入一轮又一轮的贬值通道,货币战争的硝烟已经升腾。当然,咱们是社会主义,不是资本主义,因此中国“按人发钱”属于在公平原则下的宽松货币政策,我们不应该为向银行业注入流动性而开动印钞机,但是在公平原则下应该为全体国民收入增加而开动印钞机,在让广大民众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成果的同时,可以有效冲抵人民币升值压力。
第二,按人发钱与大幅度提升居民收入的国家大战略目标是相吻合的。
大幅度提高民众的收入,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当中。在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要有一个普遍较快的增加。规划草案中说,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这个提升不可能是各个阶层同步同比例地提升,而是要有所区别,如果平均的收入水平要翻番,那么低收入者就要翻两番,高收入行业人群则缓步增长。这样才能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
此时,常态化的按人发钱正好可以起到一种调节收入水平的作用,而且这种增加收入的方式不会把压力直接传导给厂商,不会直接导致CPI激增而引发厂商的涨价进而转化为全面的通货膨胀。
第三,按人发钱可以极大地提升国内的购买力,居民手中可支配的活钱多了,按照萨伊定律,自然会引发旺盛的需求,可以带动消费品生产畅旺。
这样一来,在我国外贸受限的时候,可以起到扩大内需、以内需逐步替代出口的效果,从而无形之中调整我国过分依赖出口的经济模式。
按人发钱属于是真正的发钱,不是借钱,是流动性的真正、直接的增加,而不是寅吃卯粮,这样就不存在货币回收问题,不受利率波动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藏富于民。
担心发钱导致流动性增加进而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原本“发钱”的活动就一直都在进行着,否则不可能实现货币从无所有权状态(造币厂库存)到为私人或私人部门所拥有。也就是说,只是怎么发钱的问题,而不存在发不发钱的问题。只不过以往是以“名借实送”的办法把钱发给了厂商部门,现在不过是改变了一下渠道,由“货币当局→厂商”变成为“货币当局→居民”,在“量”的问题上并不涉及到流动性增减的问题。按人发钱只是改变了发钱的方式方法,并不一定要求同时增加流动性。
退一步说,即便是适当地增加流动性,这也是目前全球各个货币当局的时髦做法,他人想批评,也说不出什么道理,因此不必担心什么。
“赚钱”二字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钱原本不在自己这里,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把钱赚到自己手里,这叫“赚钱”。如果钱直接就在自己手里,还赚什么,又去哪里赚?如果货币当局直接把钱借贷给厂商部门而不是按人发钱分发给居民部门,那么,厂商部门除了想尽一切办法让它成为呆账死账之外,还有何种方法可以达到赚钱之目的呢?
如果变给金融厂商送钱为面向民众按人发钱,金融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资本金,没有了央行这个永远的奶妈,势必要自己想方设法吸引储蓄,到时候,利率会更具市场化特征,恰好可以减小货币当局的调控负担。同时,也可以把实际已经大规模存在的地下金融公开化,减少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和暗藏危机。
但是上周,就在美联储心坚意决继续实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在美国从总统到机构到平民都在急促人民币升值的当口,中国人民银行
现在,西方都在抱怨中国人储蓄率太高,不消费,而我们自己却正在采取着可以导致进一步增加储蓄的货币政策,进一步给人口实。全球比我们富裕得多的国家都在采取扩大流动性的宽松货币政策,我们这个刚刚有点起色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充大个”,就像大家都穿冬装御寒过冬的时候,我们偏偏要去表演裸奔和冬泳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