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给广州带来什么


亚运给广州带来什么 - 信力建 - 信力建的博客

 

 

广州亚运会昨日落幕,广州市民终于松口气,自广州申办亚运以来,一系列的扰民行为、穿衣戴帽、安保等工程都让广州市民感觉到吃不消,就此广州市领导已经道歉多次,但仍然于事无补。本届奥运的最终奖牌榜上,中国所获奖牌数目依然傲视世界,以199枚金牌把第二名远远甩在后面,但是,除了金牌、除了歌舞升平,亚运到底给市民带来什么好处?市民心中的问号越来越大。

 

是运动还是表演?

 

从第九届亚运会开始,中国的金牌一直稳居第一,但国民体质状况却并不乐观:在这个高度城市化的社会,人们的运动空间越来越少,乃至孩子踢场球也要缴钱。中产阶级缺乏锻炼,知识分子中年早逝,国民体重越来越重。从1992到2002年,肥胖症患者增加了一倍。根据卫生部的统计,7.1%的中国人患肥胖症,22.8%的国民体重超重。在大城市危机更为严重。60%的北京人超重。肥胖症蔓延到孩子中。另外,还有1 .6亿中国人患高血压,两千万中国人患糖尿病。更不必说因污染而日益增加的呼吸道疾病,那些正在面临困境的“艾滋村”。成了名副其实的“东亚病夫”。 但是同样体育运动在全球名列前茅的美国,美国人业余活动(如运动、看电视、文化活动、宗教活动等等)的时间都为运动而增加,增幅最大,达到200%。体育强国,不是金牌所能说明的,而是一个国家的整体国民身体素质。

 

正因为盲目追求金牌荣誉,许多运动员经过长年累月的单一训练,由于姿势的讲究和训练的严格,已基本从“完人”变成“残人”,各种身体机能畸形或职业病接踵而来,获得的奖金还不够治疗病患,得不偿失。一贫如洗的状况逼迫他们不得不变卖奖牌,或是去做低层的工作。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缘由是有关部门和单位只关注运动员的训练情况、比赛表现,而普遍忽视运动员的文化和品德教育,运动员无法系统接受文化知识教育,缺乏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比如昔日的全国举重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邹春兰,因文化程度不高,无法适应社会上的竞争,生活拮据的她只好到长春市一家浴池给客人搓澡。那些在奖台上无限风光的英雄,背后的心酸又有多少人知晓呢?

 

而对于美国女篮来说,竞技运动并不是她们的全部和养家糊口的主要来源,她们都有自己的第二职业,像当医生、健美训练班的教练等等。不像中国,把运动员自小就开始封闭式训练,除运动之外别无他作。体育运动是为了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如果一味盲目追求金牌数量,罔顾运动员的生活前景,使运动员退役后失去了基本保障,实在是违背了奥林匹克的精神。

 

到底花了多少钱?

 

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花了多少钱?广州亚组委副主席、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庆良给出了三方面的投入:场馆建设、维护63亿预算;运行资金73亿预算;配合办好亚运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090亿,合计1226亿元。平摊到每个广东人,每人大概需要掏1500元左右,1500元在贫困地区是一个家庭一年的生活费用,1500元是广州本科毕业生一个月的工资。

 

官方称,此次亚运会的开幕式花费不如多哈亚运会的多,但是多哈为整个亚运会一共耗费了多少钱呢?也仅仅是28亿美元!不足广州亚运会花费的五分之一。而釜山亚运会花费才3亿美元,即使奥运会雅典花费也不过70亿美元。况且多哈亚运会更多是市场化运作,而广州亚运会却有更多的社会成本。直接开支计算上为开闭幕式准备的花销,费用将超过多哈运动会。这次亚运会还燃放了16万发烟花,准备申请吉尼斯全球记录,网友打趣道:烟花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更能申请吉尼斯记录了。

 

亚运会到底花了多少钱,钱都砸到哪里去了?基础设施耗费1000多亿,明细账本在哪里?没有人知道具体的资金流,只知道广告牌拆了、城中村拆了、路挖了,若说穿衣戴帽工程是民心工程,为什么招致那么多的非议?而且,为一个亚运会花费那么多钱值得吗?

 

很多人也许不知道奥运会、亚奥会是个什么组织?国际奥委会事实上只是一个非政府性的,非盈利性的和永久性的国际组织,它以协会的形式存在,具有法人资格,也就是说它只不过是个大公司而已,一个民间的组织,亚奥会也一样。为这么一个国际、亚洲体育公司,举全省之力去筹办,不计成本,所有项目为亚运让道,机关倾巢出动,不为亚运执行任务的甚至就地免职。全民动员为亚运,拆迁、改道、修路等等有怨言也照样干。现在市民不是担心亚运会期间诸多的不便,而是亚运会后会怎么样?

 

乍看之下,所谓运动会也只不过是一场表演,一场政治秀,全世界、全亚洲都到中国来赶庙会,不断重听中国国歌,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留下一个烂摊子给国民去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