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棉用工应吸取南方用工荒的教训


 
/孙金栋
 
改革开放“淘金热”,如同强磁场,吸引了几乎覆盖全国省份的农民工南下广东、深圳,打工、赚钱、发家。那时候,南方丝毫没有感觉到“用工荒”,企业是皇帝佬儿不愁人。用工者和打工仔、外来妹之间,尽管也有经济磨擦,但尚能维持。
 
天有阴睛,月有圆缺,人有旦夕祸福。害人的国际金融风波,闹得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南方诸省企业,外贸订单少了,加工费用低了,企业生存无奈,只得减产维持、停产关闭,直接波及的是企业纷纷砸外来工的饭碗。一些无良企业,趁机当起“老赖”,不如数清算工资,不依法转移社保,搞得外来工伤透了心。再也不见公车送农民工回家了,他们只能骑车长途跋涉,有的沿途讨要步行回家。
 
后来,因经济复苏倾刻出现了南方数省和沿海城市“用工荒”,而此时的西部数个农民工输出大省,因国家西部大开发,招工和自己创业,吸收和消化了大量农民工。尽管,南方省份求上门招工,高薪诱惑,还是少见有人问津。
 
此教训在于,企业经营前景好时,因工资支付苛刻,不依法办理社会保障,埋下了不尊重外来工劳动成果、不顾及他们长远利益的祸根。金融危机加剧了劳资双方经济纠纷,不恋数十年外来工对发展企业、发展经济的贡献,武断地、无情地砸人饭碗,最伤人心。
 
当然,也有减产不减人,保住外来工的诚信企业。还有停产企业请劳动部门监督,不少外来工分文工资,而且承诺复产欢迎外来工进厂务工的。这样的诚信企业,在经济复苏后,就没有出现过“用工荒”。
 
新疆今年初现的外来拾棉工“用工荒”原因不详。但是,已经发现少数侵犯外来拾棉工利益的个案:近日,云南省的常玉选求助说,他的舅妈在新疆拾棉花,因为讨不到工钱,受困新疆回不了家,希望记者能够协助解决。11月24日,记者联系到了常玉选的舅妈闫爱琴,她告诉记者,2009年在呼图壁县石梯子乡二道沟片区打工,两名棉花种植户欠她2.7万元。转眼又一个寒冬来临,别的拾棉工大部分都已回家,而她还要在旅舍苦苦等待欠债人的出现。(11月26日天山网)
 
这起拾棉工讨债的教训在于,是自然人之间无合同经济纠纷。笔者从中悟出的建议是:外来工与种棉户之间,不规范的劳动用工,往往伤害外来拾棉工的利益,而且难以依法追讨。劳动部门应视季节性的外来拾棉工为短期合同工,主动靠上去强化管理。有规范的劳动用工合同,适当收取微薄的管理费用,利用人熟地熟优势,承担帮助外来拾棉工结算和讨薪的责任。亦可对种棉大户收取一定额度的保证金,无保证金的小户也要监督他们足额如期支付拾棉工资。
 
严格审查拾棉工中介劳务公司,原则上不允许皮包公司在新疆招收外来拾棉工。因为,他们以谋取暴利、盘剥家民工为目的,种棉户钱一到手,就溜之大吉,而把矛盾留在了新疆,给政府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了新疆棉农的形象。
 
 
拾棉工用工荒初现之时,新疆劳动用工、劳动争议、工会能够重视起来,对新疆这个产棉大省份有战略意义。对目前零星发生的类似新闻中反映的陈年旧账,相关部门也不宜“踢皮球”,力求圆满地协助、通融解决,这也是有助于树立政府和群团组织的好形象,让外来拾棉工来年高兴而来、满意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