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的批评,社会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声音指责当今的大学精神虚脱,过于功利,放弃了对真理对学术的追求,堕落为就业服务站。另一种声音恰恰相反,认为大学脱离实际,尽传授一些与社会不相关与未来职业没联系的知识,上了大学与没上大学没什么两样,甚至还不如不上大学。注重实用不行,不注重实用又不行,那么,大学到底该怎样办呢?
大学是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类别的,有清华北大这样研究型的大学,也有像高职院校这样的实用型的大学,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大学所追求的目标所承担的责任是完全不一样的。作为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理所当然要走实用化、应用化的道路。像清华北大这样研究型大学,以创新知识、追求真理为已任,天经地义要走学术化之路。因此,对不同的大学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社会对大学的批评之所以会自相矛盾,这自然有社会人士对大学缺乏了解的原因,但根源还在于不同大学自身定位的混乱。
高职院校,就是为学生的职业负责,解决学生的饭碗问题是自己中心工作和核心任务。高职学生在职业训练中重塑自身价值,重新感受到做人的尊严。把高职院校办成“就业服务站”,这是学生的幸运,也是国家的幸运。就高职院校而言,越实用化、越应用化,越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把职业训练看成是自掉身价,似乎唯有与“学术”沾上点边、与“本科”有点联系,方能摆脱高职“下里巴人”的窘境体现出“大学”的本色。因此,高职院校整天做着“专升本”的白日梦,“学术”、“科研”、“升本”等话语如同梦呓整天回荡在校园中。人们总是批评中国的大学没有特色,实际上中国的高职院校的特色不仅有而且很鲜明,那就是:附庸风雅,不务正业。一所高职院校偏离了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轨道,除了制造一些名义上的科研成果实质上的文化垃圾外,就是让学生一毕业就失业,即使就了业工资待遇也可能如同待业。如此所作所为,怎么不会被社会批评为脱离实际、学非所用呢?
研究型大学有着“博雅教育”的血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仍属精英教育,对学术的尊崇、对科学的向往、对真理的追求本不应该存在问题。但同样像高职院校一样受到社会的广泛诟病,只是高职院校被指责为脱离实际,而研究型大学被批评为功利化、实用化、职业化从而导致大学精神和传统的溃败。研究型大学主观上死活也不愿意向高职靠拢,但客观上却做了很多本该属于高职院校做的事。为什么研究型大学会自甘堕落呢?道理很简单,就像一个劣等猎人捕获不到雄鹰只能到邻居家偷鸡一样,本职的学术工作做不了做不好只好做点别的。事实上,做得了“学术”的,肯定能解决得了“应用”的,真正的学术、高水平的学术肯定是管用的。国际上越是研究型大学,不仅学术贡献越大,而且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薪水也越高,这都证明了真正的学术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和应用性。总之,越是坚守大学精神,越是走真正的学术之路,大学的威望会越高,毕业生也会越受社会肯定。今天的研究型大学“被迫”走上职业化、应用化之路,都是自己急功近利、心浮气躁惹得祸。“为论文而论文,为课题而课题”,能有真正的大学精神吗?能有真正的学术吗?最为可怕的是,由于自己定位不准,心猿意马,最后导致学术能力和就业能力的两败俱伤;这种两败俱伤又导致办学地位的更加混乱。
目前最最尴尬的还是介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之间的本科院校,他们以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但是,本事又不比高职院校大多少。就世界范围而言,真正具有知识贡献的研究型大学只占大学总数的1%。中国目前有2000多所大学,按此比例,研究型大学最多也只能是20来所。更何况中国最顶级的这20多所大学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研究型大学,所以介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之间的本科院校再也不要去争论自己是研究教学型还是教学研究型了,走实用化的发展之路是明智的选择。要知道自己定位的含糊不清好高骛远在当前居然还能安身立命,完全要归功于研究型大学的自甘堕落和高职院校的自不量力。当这两类学校恢复理性做自己本该做的事的时候,一般本科院校如果还在“进”与“退”中不能正确定位,那么最不受欢迎的学校必定非自己莫属了。
现在应该明白了,中国大学之所以会遭到不绝于耳的批判,就是因为研究型大学学术性不够,高职院校应用性不够,而一般本科院校不知道自己什么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