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两国石油政治
1.两国政治关系发展进程
自苏联解体,中国与俄罗斯正式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一直处在一种良性的发展势头中。1949年,中国建国初期得到俄罗斯大量物质和技术的支持。1989年邓小平和戈尔巴乔夫在北京举行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历史性会晤。两国在1992年12月19日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互相确认对方为友好国家。1994年9月两国建立了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4月,在叶利钦总统访华期间,两国关系又升华为“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7年中俄签署了《关于世界多级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同年,中、俄、哈、吉、塔五国共同签署了《关于在边界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1998年发表了《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与普京总统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互视对方为友好国家,共同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将两国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了下来,为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2年,中俄又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中俄双方在涉及双方关系的几乎所有领域均已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双方建立了最高级定期会晤机制,各层次的交流和人员往来频繁,军事、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中共十六大的召开,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开始走马上任,普京总统是中共十六大后第一位访华的外国元首。而俄罗斯同样是胡锦涛担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的第一站,这充分表明了中俄两国对加强双边关系的高度重视。2005年,胡锦涛访问俄罗斯,两国元首签署了《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双方都赞成以国际法、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和多边方式加强联合国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等为基础,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005年6月初,中国与俄罗斯互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中俄国界东段补充防定》的批准书,标志着两国彻底解决了所有的历史遗留边界问题,为深化中俄战略合作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2007年11月俄罗斯总理祖布科夫在与访俄的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举行会谈时说:“俄中关系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并成为构建21世纪国家间关系的榜样。”两国元首共同宣布2006年和2007年在两国互办“国家年”活动,中国与俄罗斯关系进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前景发展十分广阔。
2.影响中俄石油合作的美国因素
从全球地缘战略层次来看,中俄共同面临的是“一超多强”的地缘战略格局。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在世界事务中处于霸权地位。其单边主义政策虽然屡遭挫折,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俄作为发展中大国仅仅是这个“一超多强”格局中的两强,只能在被迫认可美国的霸权地位的基础上,通过积极、主动参与现有秩序来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利益。在这个层面上,中美、俄美关系仍然是最主要的。
中美两国近年来虽然矛盾不断,冲突日益增多,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为平稳的发展时期。但从长期看,中国的崛起必然将改变世界政治舞台的格局,担负起更为重要的责任,同时也会对美国的全球霸权和全球战略利益形成挑战。因而,协作和牵制便成为美国对华关系的双重战略基石。一方面,美国意识到其全球战略利益的实现越来越多地需要来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合作,实行保持与中国的接触乃至合作战略;另一方面,美国并不甘心中国的崛起,积极向中国周边地区进行战略延伸,对中国实行遏制战略。一方面通过不断强化同日本和印度的关系来牵制中国;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而台湾和朝鲜半岛问题的不确定性,更是为中美关系增添了许多变数,未来的中美关系存在许多不稳定因素,变数较大,不容乐观。
俄美关系在前苏联刚刚解体时,曾经度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随着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相继爆发和北约东扩速度的加快,俄美关系开始出现裂痕,并呈不断加深趋势。尤其是进入2007年后,在美国宣布将在捷克或格鲁吉亚部署反导防御系统的雷达站,在波兰建立部署10枚截击导弹的军事基地之后,俄美关系又一次陷入了危机。目前,俄美关系总体上处于一种既矛盾又协调、斗争多于合作的状态。俄美关系的如此走向,实质上是由两国的重大战略利益冲突所决定的。借助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飙升,复兴俄罗斯经济,提升综合国力,重振俄罗斯的大国地位,是俄罗斯近些年的主要战略诉求,但这一点恰恰是美国所不能容忍和接受的。防止俄罗斯的重新崛起从而危及美国全球利益,千方百计打压和削弱俄罗斯,成为冷战以来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政策和目标。事实上,在外交与安全领域,美国从未放松过对俄罗斯的挤压,并不断构筑防范和削弱俄罗斯的屏障。美国不顾俄罗斯的反对,将北约东扩至波罗的海,还极力推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挤压俄战略空间。借反恐之机空降中亚,积极推进“大中亚”战略,与俄罗斯在中亚、里海等地争夺能源。在俄罗斯传统势力范围内推动了一系列“颜色革命”,削弱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尽管如此,两国在反恐、防核扩散、伊核问题、朝核问题等方面仍需要合作。再加之俄罗斯自身力量的不足,需要创造一个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来发展国内经济,提升综合国力,因此,俄罗斯不会选择与美国进行全面对抗。俄美关系今后将会继续维持斗争与合作并存的格局,保持一种斗而不破的态势。
3.中俄两国同样面临“合围”的格局,中俄两国都需要建立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以便集中精力来解决安全威胁和经济发展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专心致力于国内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俄罗斯也认识到要确保大国地位,关键在于振兴经济。普京强调指出:“稳定的经济是民主社会的主要保障,是世界上受尊敬的强国的基础之基础”。振兴经济是俄罗斯最基本的国家利益所在,“如果在最近一段时间俄罗斯不能集中进行振兴国家、恢复经济和人民福利的工作,国家就注定要停滞,最终将走向解体”。对于中俄而言,今后的十年是两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机遇期,两国都希望周边环境能够和平稳定。但是两国的周边环境并不安宁,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其政治、经济中心位于欧洲部分。在欧洲,美国主导的北约东扩极大地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给俄罗斯国家安全带来潜在威胁。目前,北约已将边境推进到俄罗斯家门口,与立陶宛和波兰相邻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州的这块飞地已经被北约彻底包围。作为俄罗斯战略依靠的独联体离心倾向日益明显。1999年3月,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三国退出独联体安全体系。在亚洲,俄日之间存在“北方四岛”的领土纠纷,美日不断强化军事同盟,并积极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对俄远东地区的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中国是一个陆地海洋性国家,与很多国家陆地或海洋连接,是相邻强国最多的国家,地缘关系十分复杂。东边,钓鱼岛的归属问题悬而未决,东海问题又已经提上了桌面,日本不断强化美日安保体系,扩大美日同盟的职能与范围,并积极研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对中国的安全构成威胁,中日关系长期处于紧张态势;东南边,南海诸岛的归属问题仍未解决,东盟在发展同中国关系的同时,不断加强同美国的双边和多边合作,来牵制中国;南边,与印度的关系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双方在边界问题上仍然没有达成协议,相互间的不信任根深蒂固。西边,美国借着反恐的名义,在中亚驻军,危及中国的安全。
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两国应该建立睦邻友好的合作关系互相借重,使对方成为自己可靠的后方,两国都需要对方的支持,实现共同繁荣。俄罗斯面对美国和欧盟咄咄逼人的挤压政策,被迫修正其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重视加强对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外交,以便为俄罗斯在与西方斗争中创造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避免东西两线的地缘形势同时恶化,腹背受敌。中国是俄罗斯最大的邻国,双方有4300公里的边界线。中国同时又是亚洲的一个经济和军事大国,综合国力在不断上升。中俄客观存在的地缘关系和中国所处的重要地缘战略地位是俄罗斯加强对华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发展同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不仅可以为俄罗斯赢得一个稳定的战略大后方,也可以是俄罗斯保持同西方力量对比均衡的一个重要筹码。
同时,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在中国地缘政治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对中国周边国家中的中亚三国、蒙古、印度有很大的影响力,发展同俄罗斯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确保中国北线、西北线和南线的地缘政治安全,使中国有一个可靠的战略大后方。加强同俄罗斯的友好关系,同时也是中国实行大国外交,维持大国间战略均势的需要。
4.中俄在打击国内分裂势力、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立场方面需要得到对方的支持,为中俄石油合作奠定基础
俄罗斯存在车臣恐怖分子势力的问题,俄政府在处理车臣问题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指责,俄担心,“俄罗斯由于民族文化发展或地区分离主义而面临解体的危险,可以想象这种危险在车臣战争后更大”。中国面临“台独”,“疆独”和“藏独”问题,特别是“台独”问题有引发中美大战的危险。无论是俄罗斯的车臣分裂势力,还是中国的藏独与疆独分子,他们的背后都有国外势力的支持,还往往涉及到复杂的宗教、民族问题,这使得中俄两国的国内问题国际化,解决起来异常棘手。此时,两国在打击国内分裂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给予充分的支持和理解。“俄罗斯认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外部势力无权干涉。俄罗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不接受‘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及其他只能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不向台湾出售武器。俄方理解中方根据《反分裂国家法》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所做的努力。”中国则坚持不介入俄罗斯的国内问题,支持俄罗斯反对车臣分裂势力,对涉及俄罗斯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敏感问题予以充分理解和支持,“坚定支持俄罗斯在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打击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方面所做的努力”。有了对方的支持,让两国在国际社会赢得更大合作的空间。
5.推动世界多极化,中俄两国有着相同的立场和看法
中俄都反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并致力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俄罗斯主张世界多极化,“因为它不想受制于美国”,“不想扮演美国的小伙伴角色”,只有在多极世界中俄罗斯才有希望成为独立一极。多极化就是以建立多极世界为目标,进行多方位、多边外交运筹,这是普京外交的核心。这首先是由俄罗斯实力衰退、难以独立构成世界一极的现实决定的,更是由俄罗斯一定要成为世界强国的战略目标决定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力量,中国无论如何也是世界的一极。中俄两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有能力成为一极的国家,为了自己国家的根本利益,选择在政治和战略上接近,大力发展相互关系,在国际法的框架中加强协调、合作,能够共同制衡惟一的超级大国单极独霸世界的企图。这种新型的大国力量重组趋势有利于保持世界战略力量的平衡和稳定,中俄两国互相借重、相互支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
中俄在国内与国际领域的许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正是在这种国际政治环境下为两国石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