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届“红手套”活动 捐赠物资昨送到耿家小学


捐赠物资昨送到耿家小学 孩子们把东西塞进新书包 1200元捐款和李大妈带来的被子郭玉朋收到了

孩子低头沉默好一阵抬头说“谢谢”

学生给他们系红领巾表谢意 让这些爱心培养他们的爱心学生把物品整理了一遍又一遍

马坊镇耿家小学学生从爱心代表手中接过书包和手套

马坊镇耿家小学的老师在搬运物资

郭玉朋从咸阳古建集团行政副总冯平手中接过捐赠给他的现金

郭玉朋代表马坊镇耿家小学学生发言


    昨日上午,本报首届“红手套”牵手永寿县马坊镇耿家小学,将首批募捐所得物资运抵该小学,为孩子们送去丝丝暖意。孩子们把捐赠的物品抱在怀中整理了一遍又一遍。
    昨日上午10时,永寿县马坊镇耿家小学校园内,摆放着本届“红手套”给山区送温暖活动所募捐的所有财物。孩子们用红领巾表达了自己对到场和未到场的给予他们帮助的爱心人士们的感谢。
    “深深地凝望你的眼,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紧紧地握住你的手,这温暖依旧未改变……”歌声中,小学生们为爱心代表们系上了红领巾表达谢意;爱心人士们为小学生们送上捐赠物品,书包、手套、棉衣被及捐款。
    本报副总编辑谢正罡在活动上说:“作为这次活动的媒体募捐平台,《今日咸阳》是带着咸阳人的爱心来的,能给这些贫困的孩子们提供帮助,要特别感谢伸出援手的爱心读者和今天从咸阳赶来的志愿者及捐赠企业。”
    “这些天来,每天都有市民络绎不绝捐赠物资,报社里流淌着爱心,讲述着咱们耿家小学的故事,传递着互帮互助的温暖。”谢正罡说,“作为媒体,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倡导举办这类活动,今天是首届‘送红手套’,以后我们会继续将此类活动办下去,让更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获得帮助。”
    永寿县马坊镇耿家小学校长高爱军说:“你们带着对学校的无限关爱,冒着严寒,来到我校捐赠物资,千言万语难以言表,我只能代表耿家小学的全体师生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来到这里缘于感动,这个学校的贫穷我之前有所耳闻,想帮助他们的愿望一直没实现,报社搭起的这个平台让普通市民能参与进来帮助他们,《今日咸阳》做了我们想做,却还未做到的事。”咸阳市红十字会主任杨搏说,“希望通过今天的捐赠,让孩子们了解社会对他们的爱心,让这些爱心培养他们的爱心。”
    咸阳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刘海涛说,这是他第一次到农村做志愿活动,和以前他在城市做的志愿活动有很大不同。
    “我们的车进校门,这里的孩子会用一种很好奇的目光看着。而给城市里一些小学送物资,一般不会这样。”刘海涛说,“不过与其说他们的目光是好奇的,倒不如说那是他们对我们这些‘城里来的人’寄予的一种渴望。”
    咸阳泌尿外科医院职工代表孙小红的女儿今年12岁,在咸阳市内某中学就读。捐衣服当天,她对女儿说,还有很多人生活条件远不如她,她应当珍惜眼前的生活,好好学习。“让她以后将这种爱心活动继续传承下去。”她说。
    捐赠仪式结束后,学生代表拿着崭新的书包、手套回到队伍里,将手套放进书包,拉好拉链,将书包带子整理了一遍又一遍……
    六年级的耿孟镕说:“很感谢各位叔叔阿姨的帮助,我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以后回报祖国和社会,一定会将这种爱心继续传承下去。”
    在接受了55岁的李大妈亲手做的两床被子和咸阳古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清楠捐赠的1200元人民币后,郭玉朋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良久,他抬起头说:“谢谢你们给了我无私的资助,我万分感谢你们的爱心,以后一定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你们,让这份爱心像火炬一样传承下去。”一套漫画书花父母两天工资她说自己“无理取闹”
    疙瘩皱起的红色运动式上衣,严重褪色的黑色粗布鞋,在志愿者为其戴上的粉色蝴蝶结的映衬下,原本有些蓬松的马尾辫更显干枯。
    也许是和长时间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有关,与耿文迪聊天时,她最经常使用的一个词便是“我认为”。虽穷,但她懂事。

为减轻负担姐姐辍学打工
    四年前,耿文迪的父母外出打工,留下耿文迪、姐姐及弟弟3人跟奶奶一起生活。那时,耿文迪8岁。
    随着年龄的增长,耿文迪也曾多次向奶奶询问,爸爸妈妈在外到底打的是什么工种。然而,不知怎么回事,几乎每次,奶奶都会以同样的说辞拒绝对她的疑问作出正面回答:“小孩子,懂什么,好好学习就好了。”
    因此,四年来有关父母外出生活、工作情况,耿文迪所知道的仅仅是,“爸爸妈妈外出打工原是为给我们姐弟仨挣学费的。”
    然而,两年前的一个中午,正当耿文迪和弟弟在地里帮奶奶干活时,有人向耿文迪的奶奶喊话说,她大孙女背着装满行李的粗麻大袋子回家了。
    耿文迪的奶奶赶忙放下手里的农活儿,赶回家才得知,大孙女辍学了,原因是,“英语太难学,赶不上。”此时,耿文迪的姐姐刚刚升入初二。
    在耿文迪看来,姐姐辍学的理由显然有些过于单薄。因为从小学至初中,几乎每学期期末姐姐都能拿奖。
    此外,在姐姐辍学的一个多月前,姐姐就曾跟她说过,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挣钱太辛苦,少一个人上学就能减轻他们的负担,如果自己外出打工赚钱,家里也能多一份收入。
    昨日上午提起姐姐辍学一事时,耿文迪那句,“我认为她从头到尾说的都是谎话”,被她以一种近乎“强调”的方式说出:因为就在辍学后不久,姐姐就卷了铺盖卷儿到咸阳打工了。“爸爸妈妈真的是太辛苦”
    耿文迪现在就读于耿家小学5年级一班。23日下午,班里召开了本学期第4次家长会。与往常一样,耿文迪的爸爸妈妈没有参加家长会。耿文迪说,爸爸妈妈刚走的那学期确实有些不适应,不过现在已经慢慢习惯了。
    四年前外出打工后,在耿文迪的记忆里,除了过年回家短暂住过几天外,爸爸妈妈其实很少回家。不过,几乎每个周末都会打回电话。
    耿文迪说,她喜欢每个周末门外响起的邻居让他们去“接电话”的叫喊声。每到这时,她和弟弟都会争相跑到邻居家,跟爸爸妈妈通话。
    尽管每次聊天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如吃饭了没,学习咋样,天气冷了穿厚些等,但耿文迪说,哪个周末没接到邻居喊话,她和弟弟便会去问邻居,是不是因为他们姐弟俩吵闹得太厉害,他们没听到。23日的家长会上,家长自由发言时,同学耿敏敏的父亲的一句“我已经给孩子买了很多课外书籍”的话,让耿文迪当场落泪。
    原来今年春节时,耿文迪在同学家看到一套漫画,她很喜欢。回家后就跟爸爸妈妈提起想买一本同样的漫画书。
    几天后耿文迪拿着一套漫画书跑遍了几乎所有同学家,“长这么大爸爸妈妈第一次给我买课外书籍。”
    然而有一次,因为调皮被奶奶训斥,她才从奶奶嘴里得知,原来给她买的那套漫画书,至少花去了相当于爸爸妈妈两人两天的工资。
    说到这里,耿文迪眼里早已打转了无数圈的泪水滑落了下来,声音也有些哽咽,“很后悔,爸爸妈妈真的是太辛苦了。”耿文迪用一种近乎成人的方式,将自己春节时向爸爸妈妈索要漫画的行为归为“无理取闹”。
    在听到此次捐赠物资中有很多课外书籍时,耿文迪急忙抹掉泪水,腼腆地笑了。
    本报记者张倩黄香梅/文周哲/图◎记者手记
    正如本报一开始所说的那样,大爱无疆。本次活动,只是给慈善者搭建了一个方便其行使慈善的平台。
    真正意义上的慈善,是将慈善常态化,这也是本报本次活动的初衷所在。
    因为大家的爱心,今冬的孩子们温暖了。
    但我们所能做的,绝不仅仅是此次送的手套,捐的衣物,我们应该做的,其实是给予他们持之以恒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