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塑像百字碑记还有修改之必要
陈绪国
[作者按]
今日阅读广州日报A6版报道了来自河源市的一则新闻:孙中山塑像碑记“出炉”。称该市关
早上,笔者看完那篇新闻,没有在意。到了下午,仔细一看,觉得还有修改的必要。
“
客家古邑,源远流长。
万绿河源,龙川福疆。
始皇置县,将卒拓荒。
中原士族,岭南发祥。
孙氏先祖,明徙此方。
紫金中坝,孙屋排乡。
自闽入粤,基业始彰。
客族炎炎,世代祈昌。
伟人中山,客子其煌。
缔造共和,新我旧邦。
客属恳亲,际会五洋。
仰止高山,恭立塑像,扬我国光。
以上碑记基本面应当说是可以的。但有三处地方,应当修改。
一、关于“将卒”
“将”和“卒”是多音多义字,较容易引起歧义。特别是将“卒”字写在其中,不但诘屈赘牙,而且字的色彩是近乎黑灰色的。
“将”有两音和多解。一作Jiāng,一般作动词“把”看待。但容易与“将来”、“将要”混淆意义。二作Jiàng,可作“将士”解。如果作将(Jiāng)军解,与“将士”解又不协调,一个是双义词,一个是单义词。当然,要作纵横比较,以上双音和多义的“将”歧义还有许多种解法。
“卒”也有两音和多解。一作zú,一般作名词“兵卒”看待,亦作形容词“完毕”、“结束”解。用于碑帖上,一般指卒年,即去世的那一年。《说文解字》中讲“卒”的本义是奴役者、奴隶穿着的有记号的衣服。二作cú,形容词作动词,同“猝”,一般作“猝死”(卒死)解。“卒中”指心脑血管疾病,或者害病。反正“卒”用于碑记上,一般令人联想到“死亡”之类的黑灰色字义。
“始皇置县,将卒拓荒”,估计大意是:“秦始皇时期在此置县,并派将士(或者“将士与役民”)在此拓荒”。这是在没有存疑歧义的情形下,所作出的“目标值”解读。联系春秋战国史料,似乎不妥。
早在秦孝公(秦始皇的祖父王)时期,先后两次启用商鞅变法(具体年限存疑),有五项内容,其中之一,是建立君王集权的行政制度,在全境设31县,由
查《广东省县图集》(1990年版)第62页“河源市辖区·概述”得知:秦为龙川县地,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置河源县。“紫金县·概述”得知:明隆庆三年(1570年)析归善、长乐二县地置永安县。1914年改为紫金县。上述两地均没有
【修改】
如果将“始皇置县”的误差忽略不计,单单修改“将卒拓荒”,可以有如下几种修改方法:
1.“戮力拓荒”
2.“军民拓荒”
上述第1方案,比较文雅,比较完整,适合碑文写作要求。拓荒者,包括军队屯田拓荒、徭役民屯田拓荒和当地居民拓荒等所有的拓荒者。
上述第2方案,比较直白,突出重点,但不够完整。按照现在通行的认识,“民”仅指农民,对于徭役民没有概念。没有第1方案好。可放弃此方案,直取第1方案。
二、关于“孙屋排乡”
先谈“孙”字,也是一个多义词,容易歧义。
孙中山的“孙”字是名词,而孙子的“孙”字是个代词。而且,孙子的“孙”字是个泛指,是孙中山的孙子?还是孙中山是该(老)屋村子里的孙子?如果孙中山在世时的香山县—今中山市是孙中山的故土,那么,紫金县中坝的孙族老屋应当是“祖屋”,而不是“孙屋”,这完全将祖与孙、祖屋与新屋(“孙屋”)弄颠倒了!
前面有“孙氏先祖,明徙此方”,后面紧接着是“紫金中坝,孙屋排乡”,两个“孙”字叠加在一起,显得非常累赘。
先谈“排”字,也是一个多义词,容易歧义,而且相当的俗。如果作“并排”解,是个介词,介于名词与动词之间。但是,“排”字有“排列”、“安排”等中性词和“排斥”、“排除”等贬义词之分。“孙屋排乡”相当费解。什么叫做“孙屋”?什么叫做“排乡”?“排乡”与“客族”、“客子”到底是什么关系?与香山县(中山市)到底是什么关系?
“紫金中坝,孙屋排乡”,估计大意是:“紫金县中坝,是
【修改】
试修改为:
紫金中坝,薪火传香。
联系到上句“孙氏先祖,明徙此方”一起解释,就是:“孙氏的先祖列宗,明朝时迁徙至此地方(生根发芽)。后由紫金县的中坝,将孙氏薪火相传到香山县(诞生了孙中山)。”
查《广东省县图集》(1990年版)第108页“中山市·概述”得知:南宁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析东莞县置香山县,民国十四年(1125年)为纪念孙中山改名中山县。1953年境内设石岐市,1959年并中山县。1983年改设中山市,1988年初升为省辖市。(注:
三、关于三个“客”字
孙中山塑像百字碑记,一下子连续出现三个“客”字,非常累赘,书写不够规范。
先看第一个是“客族炎炎”的“客”字。
这里的“客族”到底有什么特殊意义呢?华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如果要论及客族,依我看,54个民族中和数以万计的姓氏宗族中,大多数都是“客族”。如今广州市约有745万本市居民,我看至少有700万是“客族”。那么,孙氏宗族从明朝的中原迁徙到岭南,晓得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朝上迄1368年,下至1465年,即使按照明朝的最后一年计算,到孙中山诞生,就已经经历了400年以上,为什么还叫做“客族”?
再说,“客族”也常常是少数民族的代称,如土家族、高山族等等。这里就发生两个问题:一个是从中原迁徙过来的是汉族,不是“客族”,事实上孙中山是汉族人,这不对头了。另一个是口头语的“客族”或者“客家族”,不能随意地写入书面语中,更不能随意写在官方语中,特别是不能随意写在孙中山的碑文中。即使是你们河源市打什么“客族”牌,也不是这么个打法嘛!
再看第二个是“客子其煌”的“客”字。
上面提到“客族炎炎”的“客”字,说的是整个孙氏宗族全部是“客族”人。如果反推理的话,既然香山县那边是“客子”,那么,紫金县那个地方的孙氏族人是“主子”了么?这有什么意义呢?这不明摆着既要宣扬孙中山,却又贬损孙中山了么?这里没有什么逻辑思维了吧?
再看第三个是“客属恳亲”的“客”字。
这一句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是为纪念孙中山,还是为河源市、紫金县作广告?如果是为了作广告,或者是捎带作广告,就显得太商业化、太庸俗化了些,你们说是不是?
下面试解读一下三个“客”字。
首先,我们应当确定一个理念与目标,力争将三个“客”字去掉两个。接着,看看如何去掉法。
关于“客族炎炎”的“客”字。
这个明显的不行,一定得改掉。估计大意是:孙氏宗族薪火如炎炎燃烧,孙中山革命烈火传遍四面八方。
【修改】
望族炎炎
所谓望族,是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兴旺,但他的愿望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持努力”。
关于“客子其煌”的“客”字。
这个“客”字也很不妥,也要修改。如果观众念出来,也称孙中山为“客子”,很不雅致,我们只能称他为主子嘛,他是为革命、为人民当家作主的辛亥革命杰出领导人嘛!另外,“际会五洋”的客子(客人),各种身份的人都有,专门来休闲游览的也有,怎么可以与革命家孙中山这个“客子”搭档在一起呢?
【修改】
赤子其煌
所谓赤子,指孙中山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赤子。其赤子之心铸就了中华民族翻身解放的辉煌基业。
关于“客属恳亲”的“客”字。
这个“客”字问题不太大,只是涉嫌为本地作广告而已。如果说以上两个“客”字按照以上思路修改过了,这个“客”字不妨先保留下来。如果以上的两个“客”字仅修改一个,那么,就要考虑修改这个“客”字。具体方案,暂时保留意见。
以上意见妥否?请回复。
我的QQ号437116637,手机13026889717,
通信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翠华街89号2401室,邮政编码510630
建议人:陈绪国
附:修改后的《
客家古邑,源远流长。
万绿河源,龙川福疆。
始皇置县,戮力拓荒。
中原士族,岭南发祥。
孙氏先祖,明徙此方。
紫金中坝,薪火传香。
自闽入粤,基业始彰。
望族炎炎,世代祈昌。
伟人中山,赤子其煌。
缔造共和,新我旧邦。
客属恳亲,际会五洋。
仰止高山,恭立塑像,扬我国光。
字数:3929字
作于2010年11月21日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