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改变你我他


背景材料

“尊重”走过16

1994年,“尊重”课题在北京市东城区正式立项。从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尊重·基础道德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到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着眼人格素质,深化尊重教育”的探索,再到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以尊重为价值导向,探讨当代中小学生行为标准及培养途径——深化尊重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探索,16年来,从最初的东城区13所中学的13个教学班参与,到今天发展为东城区所有幼儿园、中小学校、职业学校及北京市12个区县、全国27个省市部分学校参与。

16年来,尊重教育研究始终紧紧抓住“尊重”二字,不因立项与否而影响对“尊重”的探索,不拘泥于开题、结题。尊重教育的研究促进了教师思维方式的转变,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众多的学生获得了适合自己的成长。 

主题报道

尊重,改变你我他 

11181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秦皇岛市海港区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提升尊重意识,培养尊重习惯全国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北京、秦皇岛、辽宁、上海等15个省市共35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会议通过“大会交流”、“进校观摩”、“专家讲座”、“分组研讨”四个版块活动,就如何将提升尊重意识,培养尊重习惯这一目标落实在具体的行为培养中进行了两天的学习、研讨。与会者纷纷表示,通过进一步研讨,对“尊重”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通过自身的改变促进学生群体改变,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尊重”、学会“尊重”、运用“尊重”。

培养尊重习惯:让孩子学会尊重

一个班里,有来自山东、四川、湖北、天津等不同省市的学生,不同的地域文化养成的习惯,不同的家庭背景带来的差异,同学们之间应该怎样进行沟通呢?

18日上午,在北京青蓝大厦举办的提升尊重意识,培养尊重习惯研讨会上,来自北京东城区北锣鼓巷小学的张之昆老师和所在班里的来自五个不同省市的同学一起,就“如何学会沟通”进行了交流,最后,师生们一致认为,只有真诚的尊重他人,说出心里话,才能与他人友好而和谐地沟通。

而北京二中分校、北京五十五中、北京六十五中的师生则就“如何须知一个有教养的人”、“如何欣赏他人”、“如何做自己成长的主人”三个话题进行了交流。

“我们应该给爱表现的同学一个空间!”、“想成功的人请举手。”……在师生互动的沟通中,学生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尊重从中小学开始培养人的人格意识,探索一种平等关系的建立,是一个深刻而有意义的话题。” 中国政法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李德顺在听完师生汇报后对尊重教育研讨高度评价。“提升尊重意识公民素养的重要元素,尊重教育就是应该着力培养乐于分享、关于沟通、勤于反思、敢于创新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生命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肖川在高度认可尊重课题16年的成绩基础上,对尊重教育提出了进一步的希望。 

改变教育行为以教师的改变促学生的改变

北京市燕山前进中学的任秋颖老师给与会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班里一个男生刘刚因平时上课总是爱说话,引起周围同学的不满,于是几个学生找到任老师,说同学们写了联名信强烈要求将刘刚调到讲台旁边。但任老师问及刘刚时,他却表示不愿意。

对此,任老师没有简单用学生的舆论进行管理,她一方面教育刘刚要改正爱上课说话的缺点,一方面教育其他同学多给刘刚一次机会,使这件事情得到了妥善处理。事后,她反思,教师应该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不能用学生的舆论而使个别的学生受到伤害,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集体的温馨。

“集体的荣誉不能用学生的心灵作筹码”、“手心向上请学生回答问题”、“不轻易地说‘对’与‘错’”、“超越自己就是赢”……研讨会上,来自北京通州四中的李志宏老师、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港路小学宋志侠老师、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学校郝宏来老师、北京市东城区和平北路学校吕世华老师等,分别介绍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尊重教育实践时,怎样通过改变自身的教育行为从而促进学生行为改变的尝试与思考。

“我们就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把那些我们熟悉并习惯的做法一个一个地放在‘尊重’的天平上来‘称’。”16年来一直致力于尊重教育实践与研究的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研究分会基础道德学术委员会秘书长闫玉双一句话道出了“尊重教育”倡导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追求与执著。

“‘尊重教育’的研究,始终注重引导大家进行教育反思,特别是对教育习惯的反思,通过反思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同时,用自身的实际体验影响别人。所以,这是一项具有很强实效性的研究。” 一直关注“尊重教育”研究的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陶西平先生在本次研讨会上,做《提升尊重意识  培养尊重习惯》报告时再次对尊重教育16年予以了高度肯定。

小事中做大文章:让尊重融入生活

“尊重反映的是人与之间的一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对人的重视,是一种你重要,我重要,别人也很重要的一种生活态度。当我们在你、我、他的相互关系中,能够以欣赏的眼光看待爱表现的同学;当我们能够管住自己,不在背后议论人;当我们能够走出封闭的自己,敢于向别人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当我们面对机会,勇敢地举起自己的手;当我们能够不断地突破现实中的自己,追求理想中的自己;当我们能够在教育中,定位于培养人中人;我们就是在走向尊重。”研讨会上,闫玉双再次强调了“尊重教育”研究所坚持的方向。

据介绍,早在2001年,一直关注尊重教育研究的陶西平主任就明确指示:尊重教育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关键是怎样做,要用一句话提炼出怎样做,让人一听就明白。

而这正是“尊重教育”所探寻的。“无论是在促进教师教育行为改变,还是培养尊重习惯方面,我们力求让人一看就明白……应该怎样培养学生,怎样就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怎样才能在你、我、他的相互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的做法是——在小事中做大文章。” 闫玉双说,“可以说,尊重教育的全部使命就是在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尊重在哪里?尊重就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当我们从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中都能体会到尊重,那么,尊重就融入了我们的生活……16年来,我们在对尊重的探索中,不断地改变着自己,在改变中,我们寻求着合理的生活。每一个参与尊重教育研究的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自己本身都是尊重教育研究的受益着,也许,这正是16年来尊重教育经久不衰的原因。”研讨会上,闫玉双《尊重融入生活》的发言,引起了与会者深深的共鸣。

“今后,我们将在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及北京教育规划纲要指引下,不仅将尊重教育做成东城区教育的品牌,还将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一个更方便、更广泛地与兄弟区县、兄弟省市相互学习,共同促进的平台。”东城区教育工委书记蔡福全在会上表达了对尊重教育一如既往的支持。

 

教师反思

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西港路小学的宋志侠在一次听课中发现,教师在上课时不时用手指指着学生“你说!”“你说!”学生刚应“指”而起回答问题。由此,他反思,这种“指指点点”的很多教师习惯的行为,实则是对学生的一种不尊重——

正是这不经意的行为暴露了停留在我们教师头脑中的旧观念:我们还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一个和我们平等的活生生的个体。如果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把手指向下改为手心向上,“请”学生回答问题。动作变化不大,但效果却大不相同。“指”传达的是上对下的“命令”,是“让”学生干什么,学生奉“命”行事,没有什么尊重可言;而“请”则更多地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人性化的关怀与尊重。时,它也树立了教师一种全新的形象,不仅能言传,而且能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礼仪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像“指”与“请”这样的问题也许是“小题”,但是,它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大做”。在一次次的“小题大做”中,我们将真正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

 

北京市和平北路学校的吕世华是一所体育运动学校的教师,他以前在教育中经常这样激励对学生,你这次是怎么搞的,连平常不如你的**的分数都比你高了,你应该争取得第一。参与尊重教育研究后,他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他组织了一次讨论“什么是赢?”的班会,得出了 “赢在超越”的认知——

赢在超越,不管是在体育竞技中,还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不断地超越自己就是赢。现实规定了人“是怎样”,而超越是对“应该是怎样”的追求。如果能不断地突破现实中的自己,追求理想中的自己,定能跑赢自己的人生。正如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倡导的精神:人生的意义不是与谁搏斗,而是完善自我。怎样看待输赢为我和学生的人生之路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

  

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学校的郝宏来老师以前在课堂提问时经常对学生的回答说:“你说对了”或者“你说错了”。后来,他发现,单纯地以“对”与“错”评价孩子,容易束缚孩子探求的欲望。于是,他开始尝试不轻易说“对”与“错”——

如果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回答问题的结果,那么,也许学生丰富的思维就被老师的“对”与“错”限制了。而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们只追求“对”,而怕答“错”,不再关注“为什么对”、“为什么错”。认识到了这一点,现在我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价时,不轻易地说“对”与“错”,而是要求学生“说说你的想法”。“说说你的想法”注重的是教育的过程,是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向对问题的探讨,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探求的习惯。

 

北京市通州区四中的李志宏老师班里曾有一位特殊的女孩,她因小儿麻痹症而右半边麻木。因此,李老师和同学们都尽可能关心她,帮助她。但有一次歌咏比赛,却在我和她的心中都投下了阴影。当时,由于排练时音乐老师发现队伍多了一个人,就提出别让这个孩子上。李老师考虑到她的特殊情况,也怕因此影响班里的总分,就默认了音乐老师的安排。但事后李老师发现,这件事严重伤害了女孩的自尊心,虽然班里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但李老师却反思自己对“只要是个人与集体发生了冲突,个人的权利和利益必须无条件抛开!甚至不惜牺牲一切。”这一观念误解——

学校要求全班都上,本来就是在给每一个学生走上舞台的机会,这个女孩也渴望能融到集体之中,可我呢?却为了班级的排名,剥夺了她这个权利!我扪心自问:少了海月的集体能是一个完整的集体吗?那个挂在墙上的奖状能属于集体的每一个成员吗?

其实,集体与个人本不冲突,是我太注重外在的形式和名利了,所以才刺伤了这个女孩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她从此变得沉默了。集体的荣誉固然很重要,但绝不能用学生的心灵作筹码!如果我们为了班集体而损伤了学生的心灵,那这个集体怎么能成为学生温暖的家呢?学生又怎么能倾心为其付出呢?这是一次歌咏比赛给我的最大启示! 

(雷玲 整理)

 

特别视点

“大海是红色的!”

这是参与“尊重教育”实践的一位老师讲述的发生在他们学校的一件事情:美术老师让小朋友画一画眼中或是想象中的大海,大部分小朋友都把海水涂成了蓝色,可是有一个小学生却把大海涂成了红色,班里其他的孩子都开始笑了:“我见过大海,就是蓝色的”、“老师刚说过大海是蓝色的呢”……美术老师批评他,这个孩子眼泪夺眶而出,哭得很委屈。他说:“我画的是下午的大海,太阳公公快走了,他舍不得,把红色留给了天空,大海又在天空下边,所以大海也是红色的了。”

这件事发生后,引发了这位参与“尊重教育”实践的教师的反思,他认为,如果一个教师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可能把还在萌芽中的思维压制了。他感慨,这个孩子的想象力多么奇特啊,大海是蓝色的,这是事实,所以大人们把看见的,认为是真理的告诉孩子,孩子毫无条件的接受,再传给其他的孩子。可是孩子美好的想象,却被人们用固有的标准“批评了”。

这个故事说出来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孙云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这个孩子的见解完全是正确的,成长于青岛海边的孙云晓说,他小时候就多次看到过海水变幻出五颜六色。比如在黄昏时,落日的余晖常常把大海染成一片金色,而有时候则显出红色。他说,当这种对孩子观念轻易否定的做法引起研究“尊重教育”教师的反思时,体现了尊重教育的践行者们以“严谨的态度”来评述、反思自己教育行为的执著,时时提醒教育工作者们思考:面对儿童就是面对儿童的权利,在我们所做的一切教育活动中,必须把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作为重要的原则。毫无疑问,尊重儿童权利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不尊重儿童权利的教育是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