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千年制度挑战,公车改革举步维艰
黄少华
尽管民众对公车改革的期待简直可以与房价下跌相媲美,但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
近日,有媒体报道,公车改革或将有新方案出台,让很多人兴奋不已,奔走相告。然而,发改委相关人士很快出面辟谣,称“发改委此前只是对相关提案进行了回应,并没有新的文件出台。”
从1994年出台《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算起,我国的公车采购和改革已经进行了整整16个年头。然而,16年过去了,公车改革却没有丝毫进展,公务用车数量反而越来越多,每年花在公车采购上的金额也越来越大。每年“两会”前夕,公车改革这个说了又说、谈了又谈的老话题,总会被翻出来,炒一炒,然后再打入“冷宫”。
对于这样一个毫无进展并且看不到希望的话题,相信很多人和笔者一样,已经非常反胃,并且深恶痛绝。公车改革为什么就这么难?公车改革何时才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厅局级专车将取消”仍是一枚烟雾弹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两会上,针对公车改革遭遇的难题,民革中央提交了《如何破解公车改革之困局》的提案。对此,国家发改委与财政部商讨后回复称,目前该委正抓紧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相关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促进此项工作加快推进。发改委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化交通服务逐步改善以及家庭用车快速普及,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社会和客观条件逐步形成。近年来,一些部门和地方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
据悉,民革中央的提案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控制公车总量和配备,厅局级以下官员全部取消专车,只有公务用车;二是学习国外经验,电子监控所有公务用车;三是大规模用车社会化;四是对不配备专车的公务员按照一定标准实行适当交通补贴,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购买私车,私车公用。
发改委的回复,让本来已经不抱希望的民众看到了国家对公车改革的积极态度,再次燃起了希望的“星星之火”。遗憾的是,“星星之火”还没燃成“燎原之势”,就被发改委的辟谣扑灭在“襁褓”中。
取消公车是向千年制度挑战
显然,取消厅局级以下官员专车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取消公车是向千年制度挑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家周孝正一句话道出了公车改革的难度。公车改革为何如此之难?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改革者本身就是改革的“受害者”,利益被触动者。专家认为,如果不改变政府行政体制,公务车改革最终只能是一句空话。自1998年起,政府就提出了包括精简机构和公用车制度改革等问题,虽然机构改革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段时间,但公用车改革方案在内部征求意见时,就因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而被迅速收回。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官员勇于当“吃螃蟹者”,比如江苏省江阴市就将所属20个镇的公车全部拍卖,公务人员用车采取货币化补贴方式,根据不同岗位和不同的工作量,每年给予2400元至3万元不等的交通补贴费。去年,成都市也在1.5万辆公务车上全部贴上统一的“太阳鸟”标识,希望通过此举监督公车旅游、公车接送子女等公车私用现象。然而,这些流于形式的改革方案并没有博得喝彩声。据报道,某些地方官员每年的车补高达8万元,简直就是变相涨薪。
这样的公车改革,还不如不改。
公车缘何成为民众的“眼中钉、肉中刺”?
事实上,与其说民众对公车深恶痛绝,不如说公车激化了社会矛盾。
由于我国的公务用车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公务用车的高额支出已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在有些地方,老百姓把官员的“坐骑”形象地比喻为“屁股底下一座楼”,公务车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激化政府官员与普通百姓矛盾的“导火线”。据保守估计,我国每年用于公车采购的支出超过3000亿元,已大大超过年度国防开支,成为财政不堪重负的包袱和增加政府行政成本的一个“大漏斗”。在不少地方,公务车追求豪华、气派和大排量,甚至公然超标采购成风,加之公车私用现象比较普遍,难怪舆论对公车有着颇多微词。
我们触目所及,即便是在偏僻的乡镇和县城,政府部门的用车也丝毫不逊色。笔者曾跟随过五菱汽车的下乡活动,在一个贫困的西南城镇,一位县委机关领导干部居然开着价值50多万元的豪华越野车,此前,也有媒体爆出某县政府一次就采购6辆丰田型越野车。
贪赃腐败、滥用公权,比为富不仁更让人痛恨和不齿。因为手执公权的人,往往更具杀伤力。
另一方面,公车已经成为城市拥堵的一大原因。现在,为了解决拥堵,政府部门想尽了办法,又是限车,又是限行,最终利益受损的都是平民老百姓。而对城市交通造成最大困扰的公务车,却至今没有做出任何表率,实在让人感到寒心。
即便再难,公车改革也势在必行
“真正的难点并非具体模式,而是如何彻底打破原有利益格局。”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认为,公车改革必须自上而下,只有这样,改革才能彻底。他认为,北京市应该率先成立车改领导小组,并给出统一的时间表和改革路线图。而且,改革方案应覆盖所有的公务员,这样改革才能彻底。“可考虑在3年内,完成全市的车改进程。”
值得庆幸的是,在今年3月的国务院第三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的条件,要在严格规范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的同时,加快推进公务用车配备使用制度改革。
温家宝总理的表态,让我们看到了高层的决心。事实上,这些年来,已经有无数专家学者呼吁,减少公务用车,让公务车远离奢华,规范公务车市场,这是摆在政府面前刻不容缓的大问题。即便是再难啃的“硬骨头”,也必须下定决心攻克难关,否则,建设节约型社会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更是明确表示:“我们可以将公车改革看作一个风向标,如果公车改革这样一项具体而并不复杂的改革都无法向前实质性地推进,那些更为复杂的、会触动重大利益关系的改革也就更加困难了。”
在这样一个“风向标”面前,相关利益部门还要互相推诿多久?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版权为搜狐汽车,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