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不会“爱”社会需反思
昨日,刘世奎打死9岁儿子扬扬一案,在西安中院一审开庭审理。公诉方请求法院以犯故意伤害罪追究刘世奎刑责。扬扬母亲提出18万元赔偿诉讼请求。庭审中,刘世奎对所犯罪行追悔莫及,一再称“打儿子是太爱他”。(19日华商报)
把孩子都打死了,还称“太爱他”,尽管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也不能说没一点真,因为“爱”,因为“望子成龙”,于是试图靠棍棒打出孩子的自觉和优秀,一不小心,悲剧就不可避免地酿成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扬扬之死是父母“不会爱”的结果。
孩子遭遇家长暴力虐待,现实中并不少见,悲剧也偶有发生,首当其冲需要反思的当然是家长,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爱和教育孩子。不过,仅有家长层面的检讨显然不够,还必须找出其背后的社会原因,由此进行制度反思和革新,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
比如,唯分数论,片面追求升学率,不仅使学生沉重的书包难以减压,更催生出以考试成绩来衡量、评价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而一旦学生成绩上不去,或者出现下滑,老师往往会给家长施压,甚至于对“差生”及其家长另眼相看,歧视对待,这就委容易使得家长不但为孩子将来有“出息”,而且为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产生焦虑和暴躁心理,最终挥舞暴力的大棒。
更有一个不能不正视的社会现实,那就是眼下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社会不公,阶层越来越趋向分化和固化,普通民众及其下一代改变命运的通道和空间越来越逼仄,相对公平的高考制度,无疑让更多的家长把“出头”的希望和赌注寄予孩子的“好好学习”上,过高的预期、权利的焦灼与孩子潜能的制约,难免会让少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走极端。
而在从国强到民富的转型期,由于普通民众的收入分配普遍偏低,加之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各方面的生活重负,使得广大家长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无暇照顾自己的孩子,更谈不上有精力和耐心去跟孩子沟通、研究育子方式了,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难免。孩子不仅是家庭的未来,更是国家的未来,如何保护和教育孩子,如何让家长学会爱孩子,如何防止和避免儿童受虐,需要全社会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