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与标题空间的拓展(评论课日志)


  昨天的评论课,我讲到评论的标题。除了在课前临时把当天几家报纸的评论标题和同学作业中的标题补入讲义作为分析案例之外,讲义本身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是,在讲课过程中,我却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两个比以往更为清晰的认识:

  第一,就是认识到标题制作的根本矛盾,是表意空间的有限性约束与表意内容的完整性追求的矛盾。

  第二,就是讲到标题修辞的时候,引用了“互文性”理论。

  第一个认识的,实际是在分析两年来在课堂上已经分析过的标题案例中产生的,也是在同学讨论中的发言触发我产生的想法。比如:

《享乐:抵制日货愚蠢的惊人理由》

《谣言有时源自弱者对强者过度防卫的对抗心态》

  对这两个标题的讨论,本来都是着眼于标题中的语法关系是否清晰、确定,是否形成让人一眼看过便理解的效率。

  但是,在分析过程,同学们的发言使我感到,产生这些标题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作者想要纳入标题的较多的因素与标题本身较为狭少的表意空间的矛盾。比如有同学指出,第二个标题并非表意不清,而是由于表意太完整,因而因素较多,句子太长造成的理解负担。

  如果在这个层面上理解的话,那么这类问题其实是普遍存在的。

  标题作为一个句子或短语,要概插地表达整篇文章的意思(通常是论点),这种功能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矛盾性。

  而解决这个矛盾的途径只有一个,就是适当的选择。这当然包含必要的放弃 。

  而在讲到标题的修辞时引用“互文性”理论,则并非灵光一闪。实际上,这是我在研究生评论课“风格”一讲中引用的理论。只是在讲到这里时我忍不住说了出来。因为我觉得,互文性理论比我们原有的修辞知识更好地说明某引起标题的修辞。

  比如:2004年9月3日《华尔街日报》的一篇社论,对布什政府的一项教育法案提出批评。这项法案的标题是“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社论的标题则把这项法案的标题用于其中:

 《有些孩子落后了》(Some Children Left Behind)

  而2009年10月30日纽约时报社论《Hawaii’s Children, Left Behind》,实际上仍然是如法炮制。

  如果用原有的修辞知识,我们可以把这种手法称作“巧借”。但它的解释性与“互文性”理论相比并不好,主要是不够普遍和开阔,尤其是不能揭示出这种手法实际上是通过接通了“另一个文本”从而拓展了原有标题表意空间这个事实。

  据许力生《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一书,“‘互文性’指的就是其他文本(包括以前的、当前的、相同类的或同主题的文本)对当前文本的影响。近年来的文体风格研究对文本互文性日渐重视。”

  而互文性理论的创建者俄国文艺理论批评家朱丽娅·克丽斯蒂娃给互文性作了如下定义:在一个文本中,总有一些话语片段取自别的文本并与之互相呼应,任何文本都是其他相关文本的马赛克式的引用,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消化和运用。

  在我的理解,从克丽斯蒂娃创建的这个理论本身来说,并非只是用来说明风格的;更不是只用来说明某一种修辞手段的,而是提示了任何文本不可能爱国运动脱的实在,即:你一写下来,有他人的文本要其中。

  但是,我更愿意从更为积极、更为能动的角度来理解互文性理论对于写作的价值。比如,在文本中有意识地嵌入另一个大家(熟知的)文本,来拓展表意空间。其实,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用典”,正是这种“互文性”的能动体现,因为为人们熟悉的“典故”,以一种“标签”的方式把与那个典故相连的文本、故事和价值倾向非常有效率(至少省字)地纳入了这个文本,极大地拓展在这个文本的表意空间。这在文字有限的诗词中非常普遍。而在评论作品中,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也是大量用典。当然,如果读者不知道这些典故,那么,它们可能反而形成阅读障碍。

  在我们面对的评论标题中,《有些孩子落后了》(Some Children Left Behind),就暗用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 Act)这个法案的名称,即,它把那个教育法案的文本和语境接入到这个标题之中,使积压物资那个法案的人明白,这个标题正是针对那个法案的。从效率的角度理解,它节省了把那个法案本身写入标题的字数,却实现了直指那个法案的效果。

  以这个理论视角来看,那么,《病人成了“唐僧肉”?》这篇《人民日报》上的“人民时评”的标题,也不仅是使用了“家喻户晓的隐喻”(陈明瑶《语类视角下的网络时评修辞潜势研究》对这个标题有修辞学分析),而是接通了《西游记》这个“另一个文本”。因为,对“唐僧肉”的理解,人们在阅读《西游记》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其中“唐僧肉”的“好吃”和唐僧性格所标志的“柔弱、缺乏反抗能力”的特征,也是在这个标题的文本之外实现了的。这就大大拓展了这个标题的表意空间。

  所以,这节课上,我所产生的两个想法具有这样一种关联:正是因为标题空间有限性这种根本的矛盾,才是“互文性”这种拓展表意空间的手段的土壤。即,“互文性”——接入另外文本的语言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拓展标题的表意空间。

  当然,标题空间有限性的矛盾,是不可能根本上改变的。解决这种矛盾的方便,只有在不同的信息之间进行选择。而“互文”就是选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