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日记”发帖者是谁本来就不重要


      就在“腐败日记”暴热网络之前,湖北恩施商人贺孝辉、官员汪学平等人实名举报恩施州公安局副局长谭志国及覃之斌等人已长达数月之久。实名举报无果,网络版“腐败日记”却火了。日前,恩施州纪委有关人士称,发帖者是谁已不再重要,首先要调查日记所反映的事实本身才是当务之急。(《京华时报》11月21日)

      此前,湖北恩施州公安局曾向新华社记者正式回应“腐败日记”事件,认为“日记”系伪造,当事人谭志国甚至“非常气愤”表示,举报应该来的光明磊落,而不是利用“三俗”内容来吸引眼球。而根据举报者的披露,此前恩施州纪委调查组的调查,同样也在追问发帖者是谁。

      其实,在网络世界里,事实本来就比发帖者是谁更重要。这些年来,确实有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络发帖在混淆是非,但是,更有众多事实证明,很有一些一开始被视为“别有用心”的网帖,其内容往往被证实而不是证伪。之所以如此,与时下民众举报渠道不甚通畅有密切关系。民众在现实世界中举报得不到回应,投诉得不到解决,遂只能寄望于网络,希望一些不公正事件经由网络暴热之后,再回归现实世界,这里边,更多的是无奈而非“别有用心”。

      以“腐败日记”事件而言,正是网络暴热之后,才推动了有关部门的调查,而在此前,对谭志国的实名举报基本上属于泥牛入海。这种情况当然可以用“社会影响”来解释:因为“闹大了”,所以纪委不得不介入。然而,根据纪委工作要求,对待实名举报,应该是有一起查一起,不可能回避的。

      即便是调查组成立之后,其工作重点一开始似乎也有些走偏,对于实名举报的内容、网帖的举报内容均不予重视,却紧盯“发帖者”,不免令人遗憾。其所沿袭的,依然是关心动机甚于关心事实的思路。而如此起劲追查网络发帖者,只能使得公民的监督之路越来越窄。

      网络的普及使得网络举报已经成为社会监督的一条重要渠道,利用好这样的渠道,将会极大增加反腐的威力。事实证明,将腐败行为公之于天下,这样的举报不仅不阴暗,而且本身就是光明磊落。在保护举报者机制尚未健全的环境中,何必一再追问发帖者是谁?至于是不是“三俗”,这个更容易判断。那就是,只要查清事实真相,“三俗”与否,当然就很明了了。其实,有胆气做下“三俗”行径的人,要比公布这些行径的人更“三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