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温故而知新”
习明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读博之前,我一直都没弄明白为什么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当老师了?一直以来,我对这句话都存有几个疑问:如何温习?温习什么?知道什么?是知道新的不懂的知识,还是重新掌握遗忘的知识?
后来细读《论语》之后才发现,关于如何“温故而知新”,夫子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温故”的方法蕴含在“学而时习之”中,所谓温故,实际上就是指每次学习新的知识之后,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加以巩固。而所谓的“时”是指多久呢?夫子认为要做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夫子的意思是,要每天学习新的知识,但是每个月都不应该忘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也就是说每个月都“至少”应该系统复习一次。而不是日以夜继地复习,这样很有可能会原地踏步。
“温故而知新”的思想,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观点虽然非常简单,却是至理名言,有时候越简单的道理越难理解,越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另一方面,我们的教材设置也有点问题,有点断章取义。《论语》的内容实际上是非常系统的,各部分之间联系非常紧密。从里面摘录一两句出来,当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了,但是我们的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如果对《论语》的知识没有一个系统的掌握,自己都没理解甚至没读过,对学生而言就很容易产生误导,这是非常危险的。 中国的学者在设计中小学教材时,一定要将这些看起来很小但很重要的问题考虑周到,毕竟中小学生与大学生不一样,他们在上课学习的过程中都是全盘接受,不会有去粗取精的想法。
中国的教育体制已经到了非改不行的境地了,教育目的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该学什么,还必须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如何学。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中国人认为我们不需要学外语,原因是如果不从事外语相关的工作,学了也没用。这种想法不是个别情况,而是很普遍。与之相反,学生家长则认为应该学习外语,但原因是中考、高考都要考外语,而且占的分值很大,会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未来。也有很多人认为,学习外语就是为了多一条出路,多一项技能等等诸如此类。这些观点的理解都是不到位的,对学生的成长不利。其实,无论是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还是汉语,都是人类进行交流的一种方法,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都有自身的逻辑,通过学习外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表达同一个问题,理解不同的文化,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创新即源自交流。通过学习其他语言,学生也可以拓展思维,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尤其是对国外先进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
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这是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高等教育则应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以广为前提,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相应的专业技能训练,要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