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个人眼中的外滩(六)


周立波:外滩在我心中,是老人,情人,也是未来。我们从小在外滩的传说与传奇中长大,外滩就是上海的象征。外滩的情人墙也许是许许多多上海人重要的婚姻元素,催生了极其丰富的,死去活来的,回肠荡气的爱情故事。外滩的每一次潮起潮落也见证了上海的发展,上海的未来就从这里起步。

 

电影导演 贾樟柯

就是100年前陆士谔瞎想上海要举办世博会,当时很多人不买他的帐,刊载他预测的那本小说《新中国》,记得小时候还有一落,现在只有一个孤本在上海图书馆。这就是上海的魔术,上海的传奇,出人意料,世博真的到上海来了。

 

电影导演 奥利弗霍恩

人们从世界各地来到上海,其中有法国人,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日本人,伊拉克人,他们蜂拥而至,因为他们都感觉到在上海正发生着巨变。这个东方城市正在放射出光芒,他们想成为这场盛宴的一分子。

 

纪录片《外滩》总导演 王冲霄

从外滩,不仅能看到历史,也能看到未来,昨天与今天的上海呈现出两张不同的面孔,只有将两张面孔重叠起来,上海真实的样子才会穿越历史的烟云,慢慢浮现出来。

 

纪录片《外滩》导演 曾欣

她没有变,167年前,这里的芦苇和现在观光的人一样多;

她没有变,最后一道斜阳,还是会把她的身影勾勒到黄浦江上;

她没有变,暮色来临时,依然是“鬼火当年夜夜明”;

她没有变,那些“到上海去”的人一定最先来看她;

这一年,我听过大自鸣钟每个整点的提醒,也许是在告诉我,她,不是谁的故乡,却挽留了每个认识她的人一段回忆。当然,也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