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中学老师看一下


     

尊敬的各位校长:

信息技术正在教育中广泛应用,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效通道。而考试工作是教师和学生都无法回避的教学关键环节,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纸笔考试,流程多,工作量大。如想要进行详尽、系统的考试数据分析和处理,在传统考试中不可能完成。由于缺少对考试的分析,考试结果对教学反馈作用非常有限,失去考试对教与学的诊断作用。

为充分应用信息网络为教学提供的有效载体,提高考试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我们在对教育测量学进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广发应用。教育是相同的,遵循着相同的教育规律,我想我们开发的软件一样能在中学使用。

这封信就是想投石问路,征集与我们合作的战略伙伴,联手打造完美的中学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

南医大网络题库与考试系统是一套完善的考务系统,应用范围大大超出了传统的题库范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流程规范。开发人员均为活跃在三尺讲台的一线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开发软件的目的在于减轻教师和教务管理人员的考务工作强度,促进考试工作的流程科学规范,所以使用起来您一定得心应手。 
      二、纯网络版。使用本系统,教师和学生不需要安装任何软件,只要你有IE浏览器,一切OK。建设题库、命题组卷、试卷审阅、参加考试、监督考试、试卷评阅如同浏览网页,一切就那么简单。 
      三、系统集成。本系统是一个完善的考务系统,主要由题库系统、联机考试系统和考务管理系统组成。使用本系统后,将完全颠覆传统的考务管理方式,让您的考务工作异常轻松。     
      四、开放包容。利用该系统可以建立任意课程的试题库,系统能根据您的要求,建立任意复杂的试题。图片、音频、视频和动画均能灵活处理。由于是网络版软件,任何一个教师和学生都能在方便的场所,为系统的建立做出贡献,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建设题库变得非常便捷。 
      五、试题再生。利用本系统每一次组卷、考试,都会使题库的质量向前进一步。不但试题格式更加规范,每一次改错都将彻底的消灭题库中的一次错误。每一次考试都使试题的参数,包括难度、区别度应答时间等更加准确,可以说有了网络版的题库与考试系统,试题越用越好用。 
      六、节省人力。传统的200名学生考试,至少要使用4名教师监考。而且监考教师异常的忙乎。领取试卷,分发试卷,监督考试,收回试卷等等一系列环节。每个环节都不轻松,多少教师抱着沉甸甸的纸质试卷,把时间用在办公室和考试中心的路途中。有了网络题库和考试系统,这些环节变得异常轻松,安坐计算机面前,轻轻要动鼠标,所有考务环节都可完成。一个考场只需一名监考教师,而监考过程只是告诉学生考试密码,因为完善的防作弊措施,监考几乎无事可做。 
      七、轻松判卷。利用系统的网上判卷功能,可以大大的减少判卷的工作量。客观题由计算机代您完成,主观题同时给出学生答案和参考答案,方便您的判卷。判卷后不需要统计分数,一切的考务分析只需点击一个按钮,试卷分析报告、试题分析报告、成绩分析报告和学生的个人成绩分析报告,都会跃然屏幕中。 
      八、审核规范。在考务工作中,组卷过程也非常复杂,除了完成试卷录入和排版,还要统计数据,形成试卷的结构表。然后分送学院、考试中心逐级审核。审核试卷工作也非常复杂,面对成堆的试卷,需要一份份的核查,搞得头昏脑胀。现在利用网络题库系统,只需要动动鼠标,查看相关课程考试考前分析报告,利用数据判断试卷难度是否合适,试题数量是否足够,试卷结构是否合理等等,即可完成三级的试卷审核工作,审核工作不但轻松,而且非常规范。 
      九、节能环保。实施网络化无纸考试是一项环保措施,每年节省大量的纸张和油墨。你可知道,制造一公斤的纸张,需要2.7公斤的木材。网络无纸化考试,每年能使国家更多的森林得以保留。 
      十、节省经费。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印刷试卷的费用逐年递增。以我们学校为例,每年的试卷印刷费用均在30万元以上。如果实施网络在线考试,就可以节省下30万元的试卷印刷费用。我们把这些经费投入到计算机教室,就能确保教学计算机性能不落后,形成计算机设备的良性循环。

如果贵校有自己的校园网和机房,建议你访问我们的专题考易网站:http://jxgl.fimmu.com/kaoe/,详细了解我们的系统。如果你认为系统有应用价值,愿意与我们一起合作,把优质的软件和高质量的中学试题普惠更多的学校和学生,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请加入QQ群:53020496,我们进行深入探讨,洽谈合作细节,共同推动优质题库建设。或者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主动与您联系。

如果这封信你不敢兴趣,允许我说声对不起,打扰你了。顺祝工作顺利。

 

                          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