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感慨:我的文字情结


    我从小就喜欢文字,把文字看得很神圣,到今天我还高看那些作家一眼,我能坚持天天写博客也可以看作我的文字情结的组成部分。我长大的地方在江苏盐城的大丰市,这个地方从小的文学风就很盛,据说很多没考上大学的中学生虽然工作了但还是很有文字情结,以至于他们中的很多人成了专门给《人民日报》与《民主与法制》写各种各样群众来信的半专业通讯员。自己的文字变成白纸黑字,不只是内心的荣耀,也是受别人羡慕的一件事情。我自己小时候就想过,万一考不上大学就去做这类的通讯员,首先从乡广播站的通讯员做起。而且因为从小喜欢看小说——古典的和革命的都看,所以对于做作家也是我一直的梦想。

 

    我是从小坚持写日记的,我的作文一直是班级和高年级的范文。但直到中学14岁的时候我才给《文汇报》发出了我的第一份投稿,说的是关于纠正一个历史书上的说法的,报纸很快给我回了信,虽然没用,但上面鼓励我继续投稿,这也让我觉得很温暖。上大学以后,虽然上的是法律系,但我在大学里做《大学生板报》的总编辑,也是学生通讯社的负责人之一,还是学生会宣传部的部长,那个时候除了在学生小报上写文字外,也经常给外面的媒体投稿。我人生的第一篇报道发在《南京日报》上,1982年,两行字,是关于我们系同学给南京航空大学同学普及宪法知识的;我写过的第一篇论文是关于破产法的,投给《江海学刊》,改过无数次也没有发表,但我一直没泄气;我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黑龙江的《学习与探索》杂志上,是关于法律与道德的法哲学思辨的,是1985年;我人生的第一本译著,在西南政法学院出版发行,1986年,关于英国民事诉讼程序的;到1991年我出版了第一本正式的译著《巧用律师》,关于怎么在美国使用美国律师;我人生的第一本著作,1990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是关于行政程序的。当然现在我发表专栏文章与出版书籍差不多成了家常便饭,但是在我内心对于写的每一篇文字还是那么在乎,花心思,也花精力,即使出版了也看看有没错别字——因为有些错别字当时写的时候甚至都看不出来呢。但因长期与文字打交道,所以对于文字也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至少对于我来说随手写点东西很随便,没有那种觉得很难动手与无从下手的感觉,而且有点事情与心得,不写出来不痛快,写出来了就有一种很舒服与很放松的感觉——文字成了我内心畅通的河道,成了连接我的内里与外在的很好的桥梁。

 

昨日场景:在北京香格里拉饭店主持《创业家》年会和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启动仪式,晚主持创星五十颁奖典礼。黑苹果一日助理:北京服装学院学生施慧霞,她很好地找到了社会学习的感觉。

 

今日推荐:2011西安世园会两岸学生交流活动线上使者征集即将启动,敬请广大博友关注、踊跃参加,详细信息及更多黑苹果视频请浏览黑苹果官网:http://www.heipingguo.org/

 


今日小诗:

留影

 

用剩余的印泥,

铭留下我秋后的印记,

免得有些快乐,

会如浪船的无系,

浮沉、飘泛、荡起。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粉蒸菊蔬

新鲜菊花脑全菜一斤,洗净后拌好玉米粉,然后装进小蒸屉,蒸十五分出锅。用小碟装蒜泥蘸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