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继北京传出“限牌”传闻后,江苏也首次提出限制私车消费。业内预计,一旦各地推行“限私车”令,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中城市的汽车消费热情。由于中国车企正在迅速扩张产能,一旦消费者因担心使用成本增加而放慢购车速度,中国汽车将进入供过于求的失衡状况,实力较弱的车企将率先受到冲击。
江苏:率先酝酿“限私车”
10月27日,江苏省政府召开全省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会议,首次在全省会议上探讨城市交通“拥堵病”。会上提出,城市化、机动化是造成城市拥堵的最重要因素。截至今年9月,江苏省机动车保有量已达1432万辆。另外,城市交通结构、路网结构不合理,公共交通发展相对较慢,难以满足市民的公交出行需求。
江苏省住建厅副厅长王翔表示,各级建设部门应该注重政策引导,比如,研究出台限制私家车过快发展、增加私家车在城市的出行成本等政策措施,通过利用行政、经济等手段,积极合理地引导各类交通方式有序发展。
北京:政府官员首度表态将控制汽车数量
10月20日,北京市规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规划交通等部门,正在研究制定有关交通规划的一揽子计划,其中控制机动车数量方面肯定会有措施,确定后交通部门会公布。这也是北京市官员首次公开做此表态。
这已经不是北京第一次传出限制机动车数量的消息。2008年北京机动车限牌的传闻曾甚嚣尘上,当时传北京新车牌照发放量控制在每年10万辆左右。
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加大了上述政策出台的预期。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9月3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了450万辆。今年8月,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做出预测,到2015年北京的机动车将达到700万辆左右,平均时速低于15公里,拥堵将超过极限。
车辆增多的负面影响:能源、交通和环境压力增大
专家指出,年产销3000万辆、4000万辆、7500万辆的乐观预测,对于中国新车市场来说可谓“过于自信”,因为这一预测忽略了三个基本常识:一是中国“人多地少”,无法容纳这么多汽车;二是中国没有足够石油,来为这么多汽车提供燃料;三是城市环境容量十分有限。
据统计,2009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大约50%。2010年8月,这一对外依存度增至5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近日介绍,“十一五”规划新增的1亿吨左右炼油能力,几乎全部被新增汽车消耗。
与此同时,机动车增长带来的交通压力成为困扰都市生活的一大难题。今年中秋节前后,北京等城市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堵,表明人、车、路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
环境保护部数据显示,汽车排放已经成为一些城市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占45%以上,而且这一现象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解决方案:限制汽车生产还是抑制汽车消费?
工信部副部长苗圩:解决办法是发展新能源汽车
近几年随着汽车产销量和保有量的增长,也出现了用车阶段的社会问题,但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依靠"限制汽车发展"的方法,而要用创新方法和手段加以解决。要发展新能源汽车、提高传统汽车的经济性。
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车企快速扩张加剧产能过剩风险
在9月4日举行的"2010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上,陈斌一针见血地指出:"汽车企业的快速扩张式发展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他认为,出现产能过剩很重要的原因是市场信号失灵,企业很难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导致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盲目性。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一味扩大规模只会造成投资浪费
赵航认为,我国原来依靠的是引进技术、廉价劳动力、土地税收优惠这些方式快速发展汽车产业的。但是,现在劳动力优势已经不再,靠土地税收政策优惠也不是长久之计。如果一味靠外延发展下去,像家电那样打价格战,汽车企业会几败俱伤。他认为,汽车企业现在需要做的是增强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同时整合优势资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而不是一味地扩大经济规模,否则只能造成投资浪费。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中国不存在汽车产能过剩
张小虞并不认为目前中国的汽车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甚至为中国汽车"产能过剩说"叫屈。他举例称,2006年,汽车工业仍被国务院列入了产能过剩的名单。结果,一年后的2007年,中国不仅未看到产能过剩,反而供不应求,甚至提前两年完成年销量目标。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产能不是主要问题
董扬指出,"产能问题不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最主要问题,而是汽车行业的升级问题。"他认为,"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是要将量的发展升级为质的发展,我们要提高水平、降低油耗、改善环境,这些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