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支教将走向何方?


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支教这个话题.就着上面两位同学的分享,我先做一些回应.
第一个社团分享了"七彩支教之旅”,首先这是一个很漂亮的名字,其次也很感动我们的志愿者能够关注到身边的留守儿童问题,并积极采取行动,向你们表示钦佩.刚才的分享中我听到你们是七天的志愿服务,不禁想问,七天可以做什么?大家都晓得陌生人之间建立起感情是不容易的,从认识,接纳,熟悉,信任,分离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刚刚建立与孩子们的熟悉,却因我们的离开而丢掉,这样孩子是怎样的感受,我们想过吗?
再次,我也听到了刚才分享中提到准备了两个月的策划,结果到现场后又丢掉原有方案,课程重新设计.先对你们能够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改变感到欣慰.但一个问题又出来了,那两个月的策划时间,我们在做什么?有过调研吗?
还好,刚才那位志愿者在分享中最后也提到:时间有限,准备不足,做得较少等一些问题.我们可以总结,但有时这项志愿服务工作对孩子们很重要,无论是老师,家长,孩子都很期待,我们是不是要慎重对待和考虑这份期待呢?能不能减少一些遗憾?前一阵子网上一篇<叔叔阿姨,不希望你们来支教>一文,引起了较大反响,先不说是否是孩子写的,但是其中的言语需要我们深深的思考.
话还是转回来说,支教不知大家是如何理解的,我个人比较笨,我仅从字面上理解,是支持乡村教育.那么如何支持?怎样做才会更有效呢?
让我们从支教项目的真实意义来讨论.支教真的能改变孩子们吗?支教真能改变乡村教育现状吗?我想是很难的,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促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短期支教可能真的不能带来太多改变,那我们还要不要做?要做如何去做呢?
我想我们发心的问一句:支教究竟是孩子受益还是志愿者受益?我个人觉得两方都有受益.可能志愿者收获会比孩子多一些.志愿者体验了农村生活,满足了自己为孩子们服务的心愿,过了几天老师瘾,开拓了视野,能力得到了锻炼.孩子们呢?感受到了社会关爱,开拓了视野,快乐的度过了几天,学到了一点课外知识,但是能持续多久?我不知道.
因此,我们需要明白,支教项目有点不同于其它一些项目,在这里,志愿者可能是第一目标人群,孩子们是第二目标人群,村民,教师是利益相关者.知道了这些我们继续往下走.
第二步,我们要估计和设定预期目标.在这里要做的第一项功课我想是调研,志愿者们是什么状况,孩子们情况如何?利益相关者是有什么需求,期望,存在哪些问题.弄明白之后,设定预期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剩下的就是怎么去做了.
怎么做?我想还是要慎重些.多考虑一下可持续性.短期行为可以留下什么?再回过头来,看看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心理偏差,安全监管缺失,可能是比较严重的.还存在有学习成绩不好,个别还有一些说脏话,不讲卫生等陋习.那我们是否可以设计一套参与式课程来应对心理偏差,安全保护,良好生活习惯.让孩子们寓教于乐中学会知识懂得自我保护,相互之间建立起支持性社会环境?针对学习成绩不好,可以开设辅导班,这些是在支教过程中的工作.离开之后,这些需要保持吗?怎么做?我之前的办法是建立一对一通信关系,让孩子们有一个心理倾诉渠道,也帮助维持支教效果。
前面提到了可持续性,那么有没有可能,将我们活动模式介绍给学校老师,他们学会后,可以日常开展活动,说到老师,现在乡村老师多数是中专毕业,还有一些是民办转公办老师。新课改之后,许多课上不了,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是不是可以帮助培训一下英语,协助进行教材通研?帮助老师们提高教学水平,孩子们也可以间接受益,支教活动成果也可以得以持续。
利益相关者还有一个是村民,志愿者是不是可以开展一些普法教育,农业类院校志愿者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学种植养殖培训。志愿者可以和农民一起下田劳动,学习耕作,了解农民生活疾苦。志愿者可以就农村中存在某一社会问题开展深入社会调研,既发现问题,可以写成论文,发表呼吁解决或提交给决策部门,又是对自身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也为日后毕业论文撰写提前做铺垫。
最后,我想提两个建议:一、支教时间可否长一点,比如三周或者一个月;二、是否可以就近原则选择支教地点或回乡支教。请别忘了生我们养我们的一方水土,别忘了辛苦操劳的父母。农村供一个大学生很不容易,几乎倾尽所有,但并不是培养我们走出来之后去在城市做蚁族,去每天像挤罐头一样上下班。我相信广大农村大有可为,就看你是否有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