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世博(7)·世博拐点


(此系列联名星际元会展·张昱共同发布)

 

  世博闭幕了,后世博生活正式开启。这不仅是一次巨型展会,也是一次全球文化与价值观的碰撞。有位学者说,文化像水一样,没有比水力量更强的东西。水么,能冲堤,能净化,能稀释。文化碰撞让咱们这些人意识到了一些变化,这些是由世博而出现的拐点。我罗列几条,大家一起讨论。

 

  1 公德的拐点

 

  据说从世博开始到闭幕,上海穿睡衣上街的少了。可信度多少?我个人觉得靠谱。因为从奥运开始到结束,北京光膀子上街的也少了。排队问题一开始是最大的话题,很多人干脆认为这也是城市国家特色,无可避免。但到最后,秩序也逐渐井然了。博洛尼一位合作的摄影师跟我们说,他去世博拍片,有项目,有证件,有人带,照样排队进馆。唯一能偷点儿懒的就是摄影包扔地上,每次踢一脚穿杆前进,人S型跟上,包也没丢。

 

  公德意识是软实力,不好改变而又现象突出。从一个排队,就能看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精神倾向、道德水准、文化差异。中国的价值观几十年一直在动荡,朝不保夕,人人自危。国家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需要,个人拼命追求自身利益生怕环境一变,没有足够资源自保。社会的冷漠、病态、缺陷都开始显露。在经济充分发展后,中国亟需解决公德意识的问题。没有文明先进的公德体系,我们生活中的病态与畸形不能消除,社会就谈不上进步,公民就说不上幸福。世博与奥运一样,给了国人一个道德试炼场,和千万倍于平时普通生活的媒体聚焦,让我们有一个环境,尝试改变和提升自己的公德意识。

 

  2 审美的拐点

 

  审美是需要眼界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没有高度就没有深度和广度。住惯了筒子楼,厨房厕所都是一层共用,咱怎么谈开放式厨房的生活方式,怎么研究卫生间的私密性格说呢。现在去全球旅游的人多起来了,但一个欧洲深度游,也只不过是不跟团、十几天,能游上半年的少,能游4年的那是留学。旅游更多是照片、纪念品和最鲜明的国家符号,而民族真正的底蕴和文化,一般外人都很难找到在哪儿看。

 

  世博就是这样一个机会:每个民族都把自己最精髓的文化提炼出来,展现在中国人面前,还想尽办法深入浅出地让你理解吸收。这堂大课多少钱也难买到门票啊。我们恍然:原来生命还可以这样诠释,原来美还可以这样描述,原来展现一条河、一座山、一个宗教、一个民族,还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中国的教育体系,是技能教育的天下,审美教育极度匮乏,有知识没文化,会逐渐扼杀民族的灵感与创造力。这次什么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武林秘籍都扔在你脸上了,审美的视角与高度,豁然开朗。

 

  3 城市的拐点

 

  这么多炸人眼球的场馆,拆不拆?为什么拆?

 

  上海这些年,不断长高,不断长胖。而且不是虚胖,高楼大厦把上海填充得很严实。不止上海,北京、深圳,中国的各个城市都有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工的建造物,在不断膨胀,蚕食着城市有限的空间。过多的高楼大厦不仅遮住了蓝天、阳光和从郊外吹来的新鲜空气,也会束缚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城市需要物体,更需要空间。西方城市很多是教堂加广场的模式,教堂是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空间,广场是人们休息、玩乐的空间。纽约寸土寸金,照样有中央公园和时代广场。中国讲究留白,在城市层面就是空间。不论是庄禅那种空灵,还是悠长的人文情怀,只有依托虚怀若谷空间,才有根基。

 

  城市的公共空间对精神的健康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空间挤压带来的压力,不管是住房面积还是公共空间,都在让都市人幸福感不断下降。拆掉这么多场馆,我觉得是对市民和后代的负责。5年前爱知世博会,就是除了那个标志性的大地之塔,剩下所有建筑打桩都没打,钢结构支撑起来的。世博结束,全部恢复原状,重归自然。

 

  世博的主题就是城市,围绕城市我们有很多观念需要重塑和建立。城市会更美好么?我相信会。城市会更糟糕么?如果我们都不相信,那它就真的会更糟。


 

  蔡明自留地“蔡园子”(点击进入博客圈),欣赏铸造生命力的家居,阅读大师心灵的设计,把玩优雅刺激的时尚。

  蔡明推荐文章:

 

  设计与应用,谁是鸡谁是蛋?

  设计“胶居”是助长低收入人群趋势么? 

  中国人爱打架么?需要打架么?  

  冰天雪地的温情一派

  中国是性开放了,还是依旧性禁忌? 

  美是配方生产出的,还是灵魂创造出的? 

  住的城市很没劲?是少了公共空间艺术

  中秋还有多少人是真正在乎的? 

  GDP第二了,幸福感何时第二? 

  博客5周年,家居圈在产业升级,消费者在审美升级 

  申遗,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