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题化审计的产品
张政斌
成果报告是课题化审计质量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审计成果社会化的载体,是"审计作为"赢得社会地位的"产品",是高层次监督活动服务宏观调控的武器。课题化审计成果主要分为:1、主产品——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成果,它是审计工作的躯干;2、副产品——具有反馈性、惩戒性的成果,它是审计工作的两翼。两者关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不可或缺,没有躯干两翼就缺乏动力,没有两翼躯干也飞不起来,它们共同组成了审计工作。
(一)结论报告的形成:
审计小组现场审计结束后,依据课题要求,对审计中发现的情况逐一进行归类整理,对搜集到的证据依次进行筛选,对问题产生原因多角度进行分析,对案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客观地进行解剖,据此,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加工过程,拿出审计结论,提出建设意见,形成书面材料,上报审计机关。审计机关根据小组报告,分门别类地对发现问题或存在隐患作出处理处罚决定和审计意见,同时对审计中形成的调研成果及典型材料进行及时反馈。
(二)结论报告的层次:
1. 学术性论文。是审计人员根据课题化审计立项要求,针对审计中发现的政策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经过精益求精的剖析、深思熟虑的酝酿过程而撰写的服务宏观调控的文章。
2.调研性报告。是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的管理问题或存在的薄弱环节作出的改善管理建议,被审单位可以择优选用。
审计机关作出的管理意见分两种:一种是微观管理意见:即向有关被审单位作出的指导性管理措施,一般以“审计结果报告”形式出现。另一种是宏观调控意见:即向上级有关决策部门提出的建设性管理建议,一般用“调研报告或专题调查报告”形式上报。写作上需要注意的是:结论性文字特别是建议要具备针对性、实用性、前瞻性、建设性、操作性、可行性,切忌含糊其辞,模梭两可,只讲原则,不讲实用;只教“作秀”,不教内容;只顾交差,不顾绩效。一言以蔽之,审计建议不仅要回答应该加强管理,而且更应该回答如何加强管理以及具体怎么加强管理的各个细节,并经常对管理建议的落实进行指导完善和追踪督察。
3. 强制性决定。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作出的处理处罚法律文书,被审单位必须执行,不能讨价还价。
4.时效性简报。是审计机关在审计中发现的典型个案或先进经验作出的客观反映。一般用“动态信息或要情信息”反映。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或经验及时反馈,可以向上级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以便采取措施遏制问题蔓延或宣传先进典型指导面上工作。
(三)结论报告转化及效应:
努力促进审计信息社会化。实现“软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向政策、法规转化,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转化形式有:
1.综合成果---课题报告学术化。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细致剖析影响效益发挥的各种因素,分清主要予盾与次要矛盾,从发现“是什么”开始,在分析“怎么样、为什么”上下功夫,着力解决“怎么办”的问题,真正使我们的审计报告成为审计工作成果的载体,成为执法力度的展示产品,成为服务决策的“参谋”,力争使其体现审计思维的前瞻性,体现审计意见的建设性,体现审计前景的光明性。成果可以调查报告或科研论文的形式在有关报纸与学术期刊上发表或在有关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交流,以指导管理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如果我们通过审计调研,镇密分析,认真研究得来的成果,足以能够对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宏观调控的决策系统产生影响,那我们还用讨论审计的地位吗?还怕审计工作无作为吗?
2. 动态成果---情况反馈信息化。审计中注意发现有关改革政策、制度等宏观调控措施执行过程中创造出的好经验或存在的典型性、普通性、倾向性问题,要坚持“边审计、边反馈”的原则,通过“审计信息专报”及时地向党政决策部门反映,以便让上级及时掌握情况,推广好经验指导工作,防止问题蔓延,起到防微杜渐的效果。
3. 建议成果---建言献策制度化。审计中形成的建设性意见、措施、办法、对策等可以专题报告或建议的形式,真实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及时向上级决策部门反馈,促使审计对策转化为规章制度调控经济运行。
4. 纠错成果---查弊过程案例化。对审计中发现的典型性、苗头性、普遍性违法违纪问题,要及时梳理,认真总结,择其要点,分层解读,将它的疑点发现、跟踪追查、谜团重围、案情突破、柳暗花明、真像出水直至原形毕露全过程编写成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在有关媒体披露或在教学与实践活动中展现,以达到总结审计经验,服务审计教学,启示审计新兵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