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过度迷信资本与金融


茅于轼老日前在其博客发表了“高利息是穷人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文,主要意思有:小额贷款必然是高利息;有了小额贷款,就能创造财富;金融业给社会创造的财富就是钱尽其用。

   一、对于为什么小额贷款是高利息?他大致的逻辑是:因为资金供给少,价格就上升。你把高利贷一开放,大家都去做高利贷,利息自然就下来了。为什么这么高利息还要对农户的小额贷款?因为,虽然高利息,但利润也很高。这个静态、动态混在一起的逻辑,很能把人绕住。如果按照他的逻辑,那么小额贷款利率应当很快就会降下来,事实上没有呀!同样按照他的逻辑,高利润也应当吸引很多的小额贷款供给,事实上也没有呀!

我以为:多数农户最缺少的不是资金,而缺少的是“社会资本”(如:稳定的“供需渠道”)。

    二、关于有了小额贷款,就能创造财富。他举了一个例子。他的逻辑错误是,把个例当作整体效应。一个农户小额贷款可能由此发达起来,他可以通过雇佣劳动而发展壮大。但如果每个农户都获得小额贷款,他们去雇佣谁,又如何去发展壮大?要知道一个基本关系,资本之所以“神奇”,是因为有可以雇佣的劳动。如果人人都是资本拥有者,他的“神奇”也就失效了吧!

茅于轼老把成功个例推广给大家,恐怕就是有意忽略了高风险,而过度暗示高预期收益。

    三、关于金融业给社会创造的财富就是钱尽其用。他说的原本没错。但已经太过时了。要知道,当今的金融业,是自己在设计一个个让人们普遍相信高收益的局,而让钱都进入那个局。你要说是“钱尽其用”也可以,但那个“用”是人为设计出来的!

而高利贷要想放出去,往往也伴随某个天花乱坠的高收益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