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解读中国“公共外交”新图景(转载自《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11月01日报道)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称《建议》)“积极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部分,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广泛开展民间友好交往,推动人文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
在政府外交之外,公共外交也将与之比翼齐飞。实际上,在2009年年底,外交部公共外交处就升格为公共外交办公室。当时,这就被解读为中国外交的新方向。今年8月,外交部成立了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
2010年1月,美国国务院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新的公共外交全球战略框架,列述了美国公共外交的核心任务,以及五项优先的战略任务。而此次公共外交进入《建议》,使人们有理由期待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图景。
就此话题,《第一财经日报》对话了察哈尔学会四位高级研究员。察哈尔学会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我国公共外交的研究与传播。
王义桅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
《建议》首次将公共外交列为我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间外交、人文外交、公共外交列为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体系三大支柱,非常具有意义。公共外交给世界讲述一个个动人的中国故事,更能感染外国民众。
外交利益需要国际共识来维护。我们急需在共同利益之外,追寻应对共同挑战的国际共识,乃至追求与国际社会的共同价值观,才能确保长远国家利益。这也是公共外交的长远使命。
赵可金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副教授
《建议》为政府外交设定了新领域。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国际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过程中,政府外交除了要妥善处理好与美、欧、俄、日等大国,与周边国家以及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系外,越来越需要向经济外交、金融外交、能源外交、安全外交、气候外交等领域延伸,尤其是需要妥善化解来自国外在能源、资源、金融等领域,对中国发展速度、规模、节奏等方面的抑制压力。能否顶住国际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货币战、气候制裁等压力,为“十二五”规划战略目标的实现创造条件,是中国外交的工作重点。
“十二五”也对公共外交提出了迫切要求。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一些原来的大国、强国开始担心中国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会从不同方面限制中国发展,甚至联合其他国家遏制中国,散布各种威胁论、责任论、傲慢论和新殖民主义的论调。面对世界舆论对中国的种种期待和误解,如何管理和引导好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合理预期,大力开展公共外交活动,尽可能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另一个外交工作重点。
庞中英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将进入一个相对中期的不景气阶段,国外失业率高企的情况短期内难以改变。西方存在着把这场全球化危机与中国密切联系起来的倾向。随着中国全面走向世界,现在和未来一段时间遭遇的主要外交挑战不仅来自各国政府,而且来自各国公众和大量非国家行为体。如何做好外国公众的外交工作,是我国面对的主要外交挑战之一。
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公共外交的重要性,这在我国外交决策和外交实践史上还是第一次,是对国际形势的正确和及时判断。
刘亚伟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美国卡特中心中国项目主任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在这个大方针下推进公共外交。首先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的国家形象有客观和全面的评估。比如,美国人怎么看中国的崛起,非洲人怎么看中国的无私援助,东亚人怎么看中国的独立自主,等等。确定现状之后,拿出改进中国形象或者增加中国感召力、亲和力的建议。
未来五年对中国极为重要,一个不同凡响和脚踏实地的公共外交政策能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环境,减少来自外部的敌视,使得中国改革攻坚的步伐更坚定和沉着。
作者:高永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