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验对中国低碳发展的启示:公众如何参与?


  作者:张钰函

  近些年来,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增长,积极构建生态城市、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中国政府与时俱进,出台了大量的法律措施推动低碳发展,控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然而,在目前低碳发展的初始阶段,公民作用非常渺小。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国公众甚至将“低碳”与“节俭”相混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公众参与频率、效果等都相差甚远。中国拥有近14亿人口,如果公众不能积极参与低碳发展的进程,那么碳减排的宏伟目标就不容易顺利地实现。汲取西方发达国家低碳治理的先进经验并且为我所用是当前中国的明智选择也是重要任务之一。本文有针对性地分析了低碳社会发展过程中澳大利亚模式、日本模式、以及丹麦模式,提出中国公众应该培养低碳理念、从小事实践低碳生活,发挥监督作用,并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主地打造低碳社区。

  澳大利亚悉尼市:民众从低成本,效果佳的小事做起。作为温室气体的受害国家,澳大利亚上空臭氧层已经出现空洞,导致澳洲居民皮肤癌患者比例加剧上升。澳大利亚公众比较早的就意识到了气候变化问题、并且积极倡导节能减排、保护环境。2007年3月31日澳大利亚悉尼市约有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灯源和电器一小时。该市成为了“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实践先驱和积极倡导者。活动展开的当晚,根据相关政府部门的统计,熄灯一小时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5万辆车跑1小时。更多参与的市民反映,当天晚上能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

  日本富山市:政府、公民、企业三方团队项目。日本富山市是日本海沿岸的工业城市,人口42万左右。由于工业化发展后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问题,以当地居民为主、企业参与、市长带领下的低碳减排团队(Team Toyama)成立,致力于尽一切办法减缓气候变暖。通过大力发挥公民与企业的建议与监督作用,当地市政府已经开始从城市建设与交通设施等方面改变社会形态。在当地居民和企业员工强烈的建议下,富山市正在不断地积极发展公共交通体系,拓展城市轻轨的数量,争取在20年内使居住在公共交通极其便利地区的人口提高到40%。富山市已经成为了日本公民参与低碳建设的先行者和模范地区。

  丹麦日德兰市:居民“当家作主”,自主创建低碳社区。丹麦日德兰市的彼得尔小镇是全世界最早构想并实现低碳发展的城市之一。当地的太阳风社区是100%公众参与的硕果,竣工于1980年。该低碳小区是完全由居民自发组织建设的。当地30户居民自发讨论、商议低碳构想,自始至终地参与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在设计方案的审批和募集资金等过程也贯穿着他们的努力。在具体的建造和日常管理维护等方面也是居民自发组织起来,邀请专家、政府相关部门、和施工队共同讨论。在公共场所和居民住宅上,社区一共安装有600平方米的太阳能板。在社区2公里外的山坡上,居民还安置了20米高的风塔供电。在公共建筑的地下室居民还筹资建设了固体废弃物燃烧炉,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保持社区的生态友好特性。

  在中国,低碳、绿色发展等相关概念提出时间不长,立竿见影近期来讲不是很现实。中国民众参与的普遍性、多样性、有效性在短期内也不会表现的和上述国家一样。发展低碳,中国需要一个漫长并且可能比较艰苦的过程。

  中国应该培养城市居民低碳理念,形成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方式。目前,由于经济迅猛发展、百姓收入增加、物质极大丰富,中国大、中城市的“消费主义”在悄然蔓延。截至2010年6月,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能源消耗占全年全国总消费的26%, 温室气体排放的30% 是由居民生活行为及满足这些行为的需求造成的。在这个大背景下,低碳理念必须引入到城市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推进城市生活低碳化。中国公众应该借鉴悉尼民众的从点滴小事做起的原则。譬如:将每张纸双面打印,相当于保留下半片原本被砍掉的森林;放弃塑料袋使用,改用布袋子,相当于每年节省数百万桶石油;一件衣服洗后不用烘干机可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释放;下班时关闭计算机和显示器,可减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健身房电动跑步机的锻炼可减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每个城市人口自觉从细微小事养成一种习惯,低碳持家、低碳消费、低碳出行、低碳生活就会更容易的变成现实。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升公众低碳 意识、改变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培养新一代的“气候公民”是重中之重,也容易被公众忽视。儿童和年轻人是家庭中最主要的能源消耗者。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的生活习惯和对气候的认识。他们自身也是未来气候问题的主要解决者。对年轻一代“气候公民“的培养、教育因而被视为整个公众参与中具有决定性的环节。

  中国也应该支持公众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中的监督作用。公众应该认识到投身低碳建设是一种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目前,中国中央环保与节能减排等部委、地方政府机构都开通了百姓热线,允许、鼓励公众投诉、监督、建议节能减排相关的问题和措施。中国公众应该更充分地利用这些渠道反映问题,提出自己的好的建议。为国家节能减排献言献策。在必要的情况下, 公众也可以有组织的联合一些有影响力的企业、国内外组织,向政府合理的反应情况,监督、报导、评估低碳发展的进程。上述日本富山市的例子可以借鉴、结合中国国情学习、运用到实际低碳建设中去。譬如:大学学生团体可以和周边高耗能、高碳排放的企业代表还有当地地区政府办事处结合成一个团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交流、发现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然后防止问题扩大化并且试图解决问题。

  中国公众还应该抓住时代机遇,大力打造各自的低碳社区。在下一个国家“五年计划”阶段 (2011-2015),中国政府低碳经济思想的引入将使节能减排以及环保产业渗入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国家将大力鼓励低碳城市和社区的打造。目前,已经有5省份和8个城市率先成为低碳建设试验区。中国公众在相关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现有自然、人力、财政资源积极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低碳社区。丹麦太阳风社区值得中国公众深思。在今后的低碳社区大造过程中,清洁能源技术的利用应该加大力度。譬如,小区太阳能路灯的安置在未来几年内应该大范围的在城市小区中普及。同时,生态小区花园应该更多的建立起来。小区公民可以多种植绿藻类植物吸收周围的温室气体、净化空气。

  当然,城市建设方面的专家权威应该给予公众正确引导,决策者应该在财政方面利用譬如补贴的方式刺激公众选择节能产品,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对耗能高、温室气体排放大、污染环境的行为予以惩罚,为低碳发展和公民参与尽可能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