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而亮:高铁问题即便是“炒作”也该正面回应


  近日来,京沪铁路全线铺通的消息与网上“沪杭高铁一节车厢只坐了一名乘客”的照片相映成趣,让人喜忧参半,也将高铁大跃进和“高铁不实用”的议论推向了高潮。一贯把对高铁质疑称为不良“炒作”的铁道部,终于露面作出了“驳斥”性的回应。因为如今加入“炒作”行列的不仅为普通民众,还有中科院的专家。

  对高铁“空载”的披露不仅近日才有。今年夏天时节,有关沪宁高铁许多车厢空载的消息就传得沸沸扬扬,武广高铁上座率不到一半的报道亦不少。铁道部门对此都是给予断然否定,认为不仅不存在空载,而且趟趟满员,运能综合利用率达到120%。此次面对沪杭高铁空载的“铁证如山”,铁道部门只让上海铁路局的官员解释。在承认“一人独享一节车厢”的同时,认为高铁售票是一节一节往后延伸,网友拍的可能是最后一节车厢。如此解释怎么听都很不厚道,也莫名其妙。即便只有一节车厢是空的,难道就不是空载浪费了吗?

  中国高铁的突飞猛进,令全世界望尘莫及,惊愕不已。世界银行在不久前发布的报告称,到2012年,中国将建成42条以上最高时速超过250公里的客运专线,并在长达1.3万公里长的铁路线上提供高铁客运服务。报告说,中国高速铁路里程将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

  具有13亿庞大人口的古老中国,仅仅几年时间大多数人乘火车如同坐飞机,一日千里的神话成为老黄历,无疑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铁建设的重大意义,各类媒体已经穷尽溢美之辞,笔者不再重复。而令一方面,对于我国高铁在全球范围内的一枝独秀,质疑之声也从未断过。用百度搜索“高铁不实用”一词,可以查到4万余条这样的报道。今年春天,香港以大游行来抵制建设港粤高铁的举动,让很多简单认为高铁等于现代化的大陆民众有些摸不着头脑,也将冷静思考投向火热工地。面对过去一致叫好到现在“杂音”逐步增多,难怪铁道部听着很不爽,直怨社会舆论乱“炒作”了。

  中国高铁轻易夺得世界第一桂冠,并非是我们独具能力和独揽技术,而是投入巨大与回收周期过长。业界估计,视地理和基础设施条件差异,每公里高铁造价在2亿到4亿元之间。尽管成功的高速铁路系统能够带来经济和环境效益,但从国际上看,高铁很少能够完全收回投资,除非是在人口最为稠密的长距离交通走廊且民众可承受高票价。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在规划高铁建设时,“应该考虑到未来用预算支持债务几乎是必然的结果”(世行)。从产业布局来看,高铁系统增长过快对其他交通工具产生的压力也值得关注。大力兴建高铁的同时,又在加快开通民航支线业务,实际上已经为两大“快速运输”恶性竞争埋下了隐忧。

  对快速发展的高铁来讲,最大的隐忧还是老百姓的钱袋子。主流高消费人群,早已习惯了短途轿车远途飞机,还不太习惯坐火车。这样,高铁客源注定了面向大众。大众出行,价格因素比时间长短更为重要。以沪杭线票价为例,普通车票为13元,动车组为54元,而高铁为84元。要多花几倍的钱来节省个把小时(当然还有舒适),怎么算也划不来。如果考虑到旅客中大部分是长年流动的农民工,让他们将一家人好几天的饭钱搭在快速享受上,无疑像做白日梦。

  仅仅为如上的“不实用”舆论,就让铁道部官员失去了解释的耐心,一概斥之为“虚假”说法,连正面回应一下都懒得做。诚然,目前高铁投入运营才刚开始,公众所用的疑虑都可视为“炒作”。真要按照规划将所有省会和人口超过50万城市、人口覆盖比例高达90%纳入的高铁网全部开通时,需要面对的就远非是“虚假”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