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管理智慧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讲师谭小芳
现在流行的、时髦的很多管理理念的精神,其实耶稣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过,例如现在的“管理就是服务”、“以人为本”、“学习型组织”、“扁平化管理”等等。2003年底媒体和社会各界很热闹地帮民工讨要欠薪,而耶稣早就说过“工人给你们收割庄稼,你们亏欠他们的工钱。这工钱有声音呼叫。并且那收割之人的冤声,已经入了万军之主的耳了”。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官网www.tanxiaofang.com)表示,耶稣建立的基督教教会,对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基督教不宣扬历史轮回和宿命论,冀望未来,坚持历史是朝着一个终极目标前进;基督教尊重劳动,鼓励自己动手。而改革以后的新教,更强调勤于谋利,生财是教徒的天职,而功业成功者才能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否则就是上帝的弃民。用恩格斯的话说就是:“适应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的人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的封建传统主流文化,却倡导“一心只读圣贤书”、专攻科举八股、“学而优则仕”等等。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我们需要学习借鉴全人类几千年来的共同文化遗产,与耶酥密不可分的基督教文化就是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西方管理思想的影响极其深远。谭小芳老师(预定基督管理培训,请联系13733187876)认为,主要的管理启发有如下几点——
1、基督与人本管理
伟大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最好的管理者应该懂得如何促进被管理者的需求满足。办法有两个:一个是满足被管理者的基本需求,包括对安全感、归属感、情感关系、友谊关系的需求,以及对声望与自尊的需求;二是满足他们高层次的动机或需求,例如对真、善、美、正义、完美以及规律的需求。”
拿这两条标准对照历史上的无数管理者,我们会发现:最好的管理者是公元一世纪诞生的耶稣,至今还没有别的管理者能超过他对于自己信徒的管理水平。耶稣的人格可以说是完美的,堪称人类生活的伟大导师。耶稣提供给信徒的饼和鱼,解决了信徒的生存问题;耶稣为信徒医治疾病,使他们具有安全感;耶稣使信徒都以弟兄姊妹相待,满足了他们的“归属感、情感关系、友谊关系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耶稣描绘的上帝之国的景象,满足了信徒们对“真、善、美、正义、完美以及规律的需求”;耶稣让自己的使徒四处传扬福音,使信徒们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义。
现代众多管理畅销书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管理就是服务”、“爱人如己”等管理理念,耶稣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提出,并且身体力行,耶稣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在十字架上献身。他的人格之伟大、管理水平之卓越,树立了一座后代无法逾越的丰碑。耶稣的诞生,使人类历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精神持久地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终于孕育出世界性的基督教。他的博爱精神,至今仍然活在亿万人的心中。人类以他的诞生年代作为全世界纪元的开始,他诞生的日子作为“圣诞节”,他复活的日子作为“复活节”,全世界无数人一起来纪念他的伟大。
2、基督与领导力
传统的管理定义是“经由别人来完成工作”,它赋予管理者“权力”来控制并利用他所管辖的人。在耶稣那里,对于管理者有更高明的定义——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虽然耶稣如此教导门徒,但是他的十二个门徒依然互相嫉妒,互相猜忌,他们还是经常发生无谓的争执。有一次,当耶稣领着门徒们走过加利利湖畔时,又听到弟子们的争执。他们争论的问题是:在我们之间,耶稣最看重谁;在即将到来的神国中,谁可以拥有最高的地位。
尽管这些门徒已经表示过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上帝,永远跟着耶稣,他们还是不能忘却自己的地位高低贵贱,依然想做领导、当头儿。耶稣再一次这样教导他们:“你们中间,谁盼望伟大,谁想做领袖,谁就必须在大家面前必恭必敬,做佣人服侍大家。我所以要到世上来,根本不是为了要人家服侍我,而是为了要服侍人家。”在谭小芳老师看来,耶稣等于把“领导就是服务”的真谛向门徒重复了两遍。
就此而言,耶稣为一切身为管理者的人树立了一个完善的榜样。这榜样便是任何管理者,都应以服务他人为目的。谭老师表示,组织成员看到领导显露出这样像耶稣的特征,他们就会忠心不二、斗志昂扬。并不是说那些门徒永远不会冷却心志,就是使徒彼得也曾经有过跌倒、不再跟从耶稣的时刻。但是,透过耶稣那不朽的爱,彼得终于达到完全忠心、全然委身、不再动摇的地步,以致于上帝可以使用他来勉励那些经历试炼的人。
3、卖圣经的故事
神父要找三个小男孩,帮助自己完成主教分配的《圣经》销售任务。而他很苦恼,因为教堂的主教一直认为神父是最优秀的,给他的《圣经》足足有1000本。神父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人脉,觉得自己只能完成300本的销售量,于是他决定找几个能干的小男孩卖掉剩下700本《圣经》。神父对于“能干”是这样理解的:口齿伶俐,小男孩必须言辞美妙,让人们欣喜地做出购买《圣经》的决定。于是按照这样的标准,神父找到了两个小男孩,这两个男孩都认为自己可以轻松卖掉300本《圣经》。可即使这样还有100本没有着落,为了完成主教分配的任务,神父降低了标准,于是第三个小男孩找到了,给他的任务是尽量卖掉100本《圣经》,因为第三个男孩口吃很厉害。
在神父看来,不出两天那两个善于言辞的小男孩就会卖光《圣经》,那时也许他们还可以帮口吃的男孩卖完他的100本《圣经》。5天过去了,那两个小男孩回来了,并且告诉神父情况很糟糕,他们总共只卖了200本。神父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两个人只卖掉了200本《圣经》呢?正在发愁的时候那个口吃的小男孩也回来了,他没有剩下一本《圣经》,而且带来了一个令神父激动不已的消息,他的一个顾客愿意买他剩下的所有《圣经》。这意味着神父将卖掉超过1000《圣经》,神父将更受主教青睐。
神父彻底迷惑了。被自己看好的两个小男孩让自己失望,而当初根本不当回事的小结巴却成了自己的福星,神父决定问问他。神父问小男孩,你讲话都结结巴巴的,怎么会这么顺利就卖掉我所有的《圣经》呢?小男孩答道:我…,我…,跟…见到的…所有…人…说,如…果不…买,…我就…念《圣经》给他们…听。神父决定来年仍然请小结巴帮助自己完成主教分配的《圣经》任务。
帮助这个小男孩顺利卖完所有“剩经”的最有利的条件是什么?正是因为他的口吃。小男孩知道自己的劣势就是口吃厉害,所以他顺势将自己的劣势转化成了“优势”,顾客们都很害怕听见一个口吃厉害的人读上一段《圣经》,于是他的《圣经》卖得精光。而且在卖《圣经》的过程中,有位顾客为小结巴的精神打动,所以打算帮助他买下所有剩下的《圣经》。这个故事的寓意就是,有的时候劣势不一定致命,如果引导的好也许就是优势。谭小芳老师表示,这个故事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课题来讲也颇有寓意,即人力资源的某些优点有时存在着假象,而劣势只要引导得当完全有变成优势的可能。
4、基督与品牌推广
耶稣的门徒保罗忠实地实践了耶稣的期望和要求,他不但自己做到了耶稣所期望门徒成为的人,而且用自己一生的时间传播耶稣的道。保罗虽然不是耶稣所挑选的使徒,但以耶稣死后的使徒自任,与使徒彼得并列为支撑基督教的两根大梁。我们作为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可以从保罗那里学到品牌推广的智慧和技巧。
他在当时没有飞机、手机、传真机的艰苦条件下,把福音传遍整个罗马帝国!他的传教范围,从现在西亚细亚的土耳其一带,一直到希腊之间的地方。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保罗那时拥有飞机、手机、传真机以及足够的资金支持,他会取得何等的成就!为了传道,保罗学会了制造帐篷。对到处迁移的沙漠地区的居民来说,帐篷是重要的工具,能够制造帐篷的人是很受人们的欢迎、器重的。保罗一面制造帐篷,一面独立作了三次大规模的传教旅行。保罗的传教最费心血。他的传教旅行被记载在“使徒行传”中。他所写的信有“罗马书”等13封,都收在《新约圣经》里面。这些都几乎能够完满地流传他的为人与思想。
今天的基督教国家之一:美国甚至在通货上都印着“INGODWETRUST”的宣传标语,加之各国内的州、市、区林立着的各式基督教堂,如果我们把这些看作“品牌远景,强势媒介,各级渠道”,从在营销角度分析的话,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基督教在美国信徒遍布,且影响如此深远的原因了。可以说,深谙经典“4P”理论的基督教推广之道,为美国“国学”与公众之间建立有效联系营造了一个极易形成沟通的平台——门槛很低;几乎不需要任何消费,公众就可以“得救”;早期的布道者和后来的忠实信徒在“信仰促销”上热忱有加,而“教堂渠道”的铺设更是密集的夸张(美国一个大社区就一个教堂)。在这样严谨的整合推广思路和高效的执行力下,基督教被美国政府包装成为美国第一大国教,贯穿美国整个几百年的历史,其中的很多分支也上升成为“国学”高度被各民间机构加以研究。美国的“国学营销”的成功案例可谓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