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对美元最准确的“汇率”是多少


人民币对美元最准确的“汇率”是多少

《“汇率”是个伪命题》三答疑之第21

欧阳君山

 

想必大家已经注意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大争鸣中,一说要升值到6.5,一说该升到5.0,一说应升到4.5,一说应升到4,一说应升至3.3,一说要升到2.6,还有说必须到2.0。为什么如此重大的关节而计算却如此悬殊,简直像开玩笑呢?玩笑还可以接着开,从0.8开到80000都“No Problem”,因为全面、准确、真实的“汇率”本就是个国际玩笑!

——题记

 

 

21.有朋友聊到:您在第13回答中提到一个事实,即200572119时,人民币汇改启动,之前的美元/人民币的官方汇率长期盯在8.0多,这算目前说升值贬值的基准,可8.0多怎么来的呢?为什么是8.0多,而非0.8也非80多呢?您自己怎么回答?

 

答:有意思!按既有的“汇率”理论,“汇率”的计算和确定极其复杂,就是启动“天河1号”,也可能得不出准确的答案。当前流行的“汇率”计算理论主要是所谓的“购买力平价”,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在1922年系统论述。从表面看,购买力平价来自于生活常识,人们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是由于用它可以购买外国的商品和劳务,外国人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用它可以购买本国的商品和劳务,既然如此,那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不就是本国与外国购买力的交换吗?于是就得到“汇率”,即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但实质上,所谓“汇率”,只是物物交换所提供的临时货币置换,购买力平价理论很典型地反映这一点。正因为是物物交换,每个具体的贸易商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成本,及自己与对方所发生的物物交换相关情况,计算出符合自己利益最大化的“汇率”,或者反过来,根据既成的“汇率”去决定自己选择什么样的物物交换。按卡塞尔及凯恩斯的高见,购买力平价不仅应涵盖国际贸易商品和服务,而且要包括非贸易商品和服务,从而更全面也更准确,得到更真实的汇率。子虚乌有也,理论上讲,有多少个贸易商,就可以有多少个“汇率”。从这一点看,美元/人民币的汇率可以是8.0多,也可以0.8多,也可以80多,还可以是800多,贸易商愿意成交就可以。

 

想必大家已经注意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大争鸣中,一说要升值到6.5,一说该升到5.0,一说应升到4.5,一说应升到4,一说应升至3.3,一说要升到2.6,还有说必须到2.0。为什么如此重大的关节而计算却如此悬殊,简直像开玩笑呢?玩笑还可以接着开,从0.8开到80000都“No Problem”,因为全面、准确、真实的“汇率”本就是个国际玩笑!

 

(未完待续)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经历了一个过程,随形势的变化而起伏,比如在1980年,1美元一度兑换1.50元人民币。但在20057月的汇改之前,的确是相当长时间盯在8.0多。这应该就是根据购买力平价计算出来的,也可能结合了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中美两国贸易量和相对劳动生产率,甚至也可能加入了黄金平价和“一篮子货币”的考虑。但总体上应该可以肯定,8.0多属于购买力平价的结果。(注:“汇率”计算时的购买力平价与测算国家经济实力时的购买力平价似乎是两回事,按测算国家经济实力时的购买力平价,国际上有说法称1元人民币相当于好几个美元,而非汇率所谓的1美元相当于好几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