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与梦想成就景山精神
北京景山学校走过“九年一贯”制教改50载
本报记者 雷玲
“景山学校从1960年建校以来,一直坚持进行学制、课程、教材、教法等综合整体改革实验。” 10月29日,北京景山学校在庆祝建校50周年之际召开的“九年一贯语文、数学教材改革与实验”成果汇报会上,该校校长范禄燕向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巡视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等领导专家及来自全国四川、广东、江苏等14个省市参与该校教改实验的学校代表、北京市部分教师代表约600人介绍了该校走过教改50年的历程。当天,该校不仅向与会者介绍了该校“九年一贯”小学语文和数学、初中语文和数学教材的编写与试验情况,还向与会者开放课堂,展示了该校1-9年级语文、数学实验教材23个班级的常态课。
漫漫教改路:一代又一代景山人在甘于寂寞中坚守
“你大胆改革,改革成了是你的成功,错了领导负责。”、“到景山学校参加教改就是参加革命。” 该校首任党支部书记贺鸿琛曾经说过的两名话,最能代表当年景山人在改革进程中的体会与决心。
汇报会上,景山学校给与会者呈现的《光荣与梦想——北京景山学校50年教改历程》纪录片中,让与会者看到了该校在艰难与执著、挫折与成功、光荣与梦想中走过的50年漫漫教改路。
众所周知,教改的关键在教学内容的改革。而景山学校从建校之日起,就将教学工作的起点和重心下移, 非常重视低年级的教学工作,学校的领导鼓励老师们放开手脚自编教材,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来安排教学, 积极开展具有开创性的教学实验。
“可以说,建校50年来我校小学、初中语文和数学教材的改革与实验始终没有间断。” 范禄燕在汇报中说,“教材的编写与实验是一项艰苦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我校教材的主编及编委年龄都在65岁以上,都已办理了退休的手续。但是她们凭着对景山学校教改事业的痴情和热爱,为教材编写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做出了重要贡献。老一代教师言传身教,不计时间,不要报酬,不顾身体多病,活到老,教改到老。为景山教改事业执著追求的教育情结,给年轻一代教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范禄燕的一番深情介绍,真实地再现了一代又一代景山人在甘于寂寞中坚守改革的执著。
如果要问教改为这所学校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北京景山学校1965届毕业生朱维群的感慨或许能折射出该校因改革而带来的与众不同——“给我印象最深的,这个学校她是一个改革的学校,不把某一种格式某一种东西看成是不可触动的、规定性的东西,可以去试一试、闯一闯。”
自编教材引发的故事:“景山的孩子怎么认识这么多字?”
“景山的孩子怎么认识这么多字?”景山学校1977年毕业的毛一年同学,在三年级时,一次去新华书店买书,当他向售货员递上写满要购买的书单时,售货员惊讶地感叹!
这是学校自编教材后产生的效应。
1960年秋天,语文教师马淑珍在认真研究了汉字的构字规律之后,结合当时的“黑山识字法”与同事们一起编写了语文识字课本,并在小学一、二年级开展了集中识字的教学实验。
马淑珍老师在小学语文教材上的探索,拉开了该校自编教材的序幕。
汇报会当天,该校目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刘曼华、初中语文教材主编周韫玉、小学数学教材主编陈静荣、初中数学教材副主编徐梅分别向与会者介绍了教材编写与试验情况——
以集中识字为起点,以阅读名家名篇为主体,以作文为中心,以写“放胆文”为主要方式,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精神,构建景山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采取由浅入深、螺旋上升的方式,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自主探索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结合,促进小学生的有效学习,重视数学文化的渗透,构建景山特色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
强化写作教学,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编拟写作训练序列,设置写作重点单元,狠抓文言文阅读,强化自学指导,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安排,每个单元至少安排一节阅读课,构建景山特色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
以“数学的抽象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数与形相结合,辩证施教”为指导思想,对国家规定的必学内容进行整合,对数学基础知识加以适当的调整,形成比较完整,脉络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景山特色的初中数学教学体系。
景山的教材改革带来了什么变化?汇报会当天一位来参会的教师听完课的一句感言,或许能佐证景山教材改革为学生创造的学习幸福——“景山的语文课都是这样上的呀,在这儿当学生真是太幸福了!”
“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我们开始了面向21世纪小学、初中九年一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数学教材的编写与实验。经过了十年不懈努力,2005—2008年,我校小学五年制的语文、数学教材经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材审定工作办公室批准在全国部分学校开展试验。初中四年制语文、数学教材也进行了八年编写、试验、修改,再编写、试验的历程。” 范禄燕在汇报会当天为与会者清晰地呈现了景山自编教材发展历程。他希望与会的领导专家、参与实验者通过深入课堂后,为景山今后的教材编写、修改提供更多更好的建议。
“景山的特色蕴含在每个人的成长中。学校要通过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来形成自己的特色。”朱慕菊副司长听取范禄燕的汇报后,对景山学校开展“九年一贯语文、数学教材改革与实验”取得的成效充分肯定。
景山精神:改革中不断进取
“我觉得景山学校给我们的教育确实给我们一生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特别是老师们的奉献精神、改革精神、不断进取精神对我们影响很大。”人民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辑、北京景山学校1967届毕业生魏国栋在接受建校50年回访时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最近的三年里,景山学校每年都有接近三分之一的高三毕业生被北大、清华等国内顶尖的高校录取, 在建校的50年中,景山学校为中国和世界输送的优质人才已经不计其数,半个世纪以来景山学校已经成为中国基础教育领域里最具影响力的名校之一,但这些成绩并没有让景山人感到满足,改革进取、锐意创新在这所教改的学校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在新的世纪,北京景山学校仍然是要坚持进行教育改革的试验学校,是传播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教改成果的示范学校,是推动教育改革与教育交流的促进学校,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学校。” 范禄燕坚定地表示。
在汇报会上播放的《光荣与梦想——北京景山学校50年教改历程》纪录片中的最后一段独白,不仅表达了每一个景山人在改革中前行的决心与信心,更昭示着一种薪火相传的景山精神——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光荣与信念,
勇气与梦想,
为了中华之崛起
为了光辉灿烂的明天
景山人将在漫漫征途上
继续求索奋进
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