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博士论文?


何为博士论文?

——为一本拟出版博士论文所写序言

赵 伟 (浙江大学)

    引言:指导博士生多年,常有学子来电来访询问考博事宜,其中不少人流露出一种情绪,把读博看得过于简单,似乎以为“读博”仅须修几门课程,写一篇论文而已。在我看来,事情远非这样简单。如果不是抱着“混文凭”打算的话,读博实际上是一种人生的修炼,写博士论文是这种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借着为一篇打算出版的博士论文写序言的机会,特将我的看法与感悟写出来,以便与学界朋友分享与共勉。

    本书系作者的博士论文,这也是我所指导的众多博士论文中的一篇,按照时下的标准衡量,也算得上一本“力作”了。何为“力作”?权威词典的解释是“精心之作”或“鼎力之作”。我的理解,就是作者几乎将其所有精力和才能都花上去的作品。在时下物欲横流,重官商轻文化的背景下,能够静下心来读几年书,选定一个题目或一种现象,琢磨上一二年时间,而后完成一篇有一定新意的博士论文,应该说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儿。这首先得摆脱各种物欲尤其是商业与公务利益的诱惑,静得下心来。而静下心一门心思读书思考或琢磨一种现象,本身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前提条件就是古人所说的“有定”,亦即从世俗忙碌中脱身,停下来超脱一点!记录孔子语录的《大学》说得好:“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对这些话的“现代感悟”是:只有暂时停下来“超脱”一点儿,才能达于平心静气的境地;而只有平心静气了,才能去认真思考,而静心思考之后多少会有新的见解的。就这个视野来看,这篇博士论文亦可谓静心之作,虽然静心的程度与先贤们的教诲很大,与导师的期盼也差了不少。

    本书无疑是作者的个人成果,但因着博士论文的特殊“出身”,还应视为团队与学术平台催生的产物,说具体点是与学术团队磨合互动及借助学术平台修成的一件作品。客观地来看,博士论文的产生显然与一般学术著述不同,一般学术著述——我说的是好的合格的学术著述——当是成熟的专业人员的作品,往往是作者的有感而发。而其“有感”,则多半得益于长期的学术积累。与一般学术著述不同,博士论文多半是培养与训练高级专业人才的一种“副产品”。在我看来,一篇博士论文的产生,实际上肩负着“双重任务”:一重是专业人才的训练,另一重是某个专业研究的创新。此种“双重任务”大抵是通过三个层次的专业人员磨合与互动完成的:第一个层次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磨合与互动。时下国内大学,所招博士生多半属于学术的“门外汉”,要将“门外汉”带入门内,促其找到学术兴趣,进而选准努力方向,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而要将其带入或“推入”较高的学术境界,更是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第二个层次是师门团队的磨合与互动。早几年国内招博带博,一个导师门下往往有十几名甚至几十名硕博研究生,由此形成一个规模不小的团队。团队成员间在学术背景以及人生经历上不尽相同,若假以科学的组合,造就一种学术争鸣氛围,则无异于一个好的学术平台,可据以实践“学”与“问”或切磋学问,拓展学术视野。第三个层次是院、所。好的学院与研究所往往是个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可以借以吸纳国内外大师级学者讲学、访问,实施学术交流。这不仅可给学子们提供多样性的选择,而且有助于他们摆脱险隘的师门与学科偏见,练就宽广的学术视野。作为导师,我清楚地知晓,包括赵晓霞在内的师门的每一个同学的专业训练与学术成长,都不同程度地得益于上述三个层次的团队或平台之利。

    博士论文的灵魂是创新,实际上不独博士论文,就是随便一篇学术论文,起码的要求便是须有点儿新意,须为有感或有新发现与新见解而发。时下国内“读博”与“导博”鱼龙混杂,加上钱权交易参杂其间,“学官”彼此关照等等,弄虚作假已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坚守学术道德底线的学人日子越来越难过。但现实世界奉行的某些规律显然是万古不变的,那就是做假只能欺骗一时,骗不了永久;做假只能欺骗一些人,而不可能欺骗所有的人。即便有人迫于情势,对依附权势的家伙的做假行为不敢吭声甚至违心地去“助家乱真”,然而一旦作假者倒霉的时候,这种人往往就跳了出来,揭你的老底子了!因此我一再提醒青年学人,当你在撰写博士论文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切勿做假。这当是言外之意!

    现在谈谈我对这篇博士论文的看法。本书主题从标题上即可一目了然之,这便是……(暂略去)

    当然话又说回来,这里毕竟是一部博士论文,不能期盼太多。按照前述《大学》之“有定”、“能静”的标准衡量,时下国内大学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使学子们真正能够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专心于学与问或曰“研究工作”。客观地来看,时下国内上大学与读研的人数虽在“与时俱增”,但其中“有定”者不多,“能静”者寥寥,而“安”与“虑”皆备者可谓凤毛麟角了。是故,有了大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何以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作为博士生导师,有了钱老的“世纪之问”“垫底”,也似乎有了一种貌似大度的“托词”:不要对学子们期盼太多,只要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提交一篇还算可以的论文,送审得到佳评,答辩顺利通过,且有勇气修改出版,也就可以了!

    客观地来评价,作者的这篇博士论文算是跃过了上述“中式标准”的底线,作为其导师,自然感到欣慰!故乐意为其作序。

说明:蓝色部分系后补;因该书尚在出版中,故暂时隐去作者姓名)

【文章受版权法保护,可以转载,但须注明作者及来源,不标出处的拷贝行为等同偷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