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购令”没有打上计划经济的标签


资深房地产评论员:文/丁延平

“限购令”是部分城市地方政府对中央929“新国5条” 的策应与互动。截至115日,已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南京、宁波、福州、厦门、天津、三亚、海口、温州、广州、大连、苏州15个城市先后颁布了不同版本的“限购令”。

   “限购令”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波澜,最大的影响还是客户心理上的波动!他们主要担心的是“房价下跌”,从而一些人推迟了购房计划,楼市再度步入短暂的“观望期”。

广大购房消费者和业内人士都十分关注“限购令”,关心其推广范围是否辐射到自己所在的城市,同时也关心下一个“限购”的城市是谁?

    国家各级政府政策制定者和开发商们关注的则是“限购”后各地楼市会不会有较大的波动?楼市是否会出现分化?“限购”是否能有效地遏制部分一线城市房价涨幅持续上扬。从10月份权威机构统计数据来看,一线城市除深圳环比略有增长外成交量环比普遍下滑;二线城市中10来个热点城市出现明显分化,房价与成交量环比有些城市呈增势也些城市呈下跌趋势。总体上看,“限购”之后市场表现比较温和,无论开发商还是购房消费者都比较理性。

    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限购”是国家打压高房价的应景之策,是政府在楼市非常时期采用的行政调控手段,具有短期操作性,不会被长期推行。

    至于为什么要“限购”?一些手中有闲钱的中产者甚是费解。因为在中国投资渠道比较少是不争之实,大部分有点钱的人士还是觉得把钱放在房子里头至少是能做到保值的,这是防止通胀最好的手段之一。但是只要想一想,在某一特定阶段,每个城市的供应量是相对有限的前提下,如果不对“需求市场”加以控制那么区域性房价难免不上涨。

举个很浅显的例子:一个1000户的楼盘车位只有800个,那么开发商一般是规定前期买房的业主按先下定金的时间来买车位,而且一个家庭限制只能买一个车位。到了尾盘销售阶段,后来买房的客户将难以买不到车位。假如说一个很有实力的买家在这个楼盘买了2套房子,但一下子买10个车位,这可行吗?开发商肯定会“限购”车位的。因为不这样做就会泛滥,就会出现不和谐!如果有人把车位买下“转让谋利”那还得了!同理,放大到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不限制就容易出现“囤积货源、炒作谋利”的情况。因为每年城市商品房的供应量相对城市人口也是有限的,不能说你看到这个城市是国际化的先锋城市或者是国际旅游岛城市、国家单列直辖城市,就全国“有钱人”一窝蜂跟进炒作,这样一来势必影响当地的经济稳定与市民居家生活的幸福指数。

    所以,不仅是“限购”,包括此前的“限贷”、以及又开始的“限外”都是楼市健康发展必须的。有人说: “国家这样限这、限那,那岂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了?”笔者认为不然,这是两码事,毕竟我们买房不是靠“房票”,而是靠我们自己辛苦打拼或是创业之后积攒的银子,不带有任何的福利色彩。另外,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从来都是在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双重作用下向前推进的;只有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相互作用,房产经济才可以良性、健康发展,而自由化“任其膨胀”只能“泡沫”破灭。

  “限购令”就如同手中的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能会误伤部分“换房”的刚需,可这也是楼市非常时期的必要手段,挤出楼市中的投机炒房者方能平抑房价;另一方面“限购”也是对绝大部分“首置”刚需负责,这是国家通过资源再分配的公平手段。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投机炒房者和“首置”刚需同台抢房的局面,房价也不会因“供小于求”而高得离谱。

 总之,中国楼市正在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狙击战”,目的是阻止各类渠道的炒家将“热钱”纷纷砸向“高危”的中国楼市。而我们想看到的正是一个“面带红晕的、肤色正常”的中国楼市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