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女婿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这为我了解和研究美国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比如美国的考试,我就比以前有了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中国人普遍认为美国的教育尊重个性、倡导自由,绝对不会有像中国那么多的考试。事实上,美国的考试,一点也不比中国少。
在中小学阶段,美国的考试要比中国少许多,但是在大学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考试美国要比中国多许多。美国的考试是随着学生受教育的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增多的,学生的学习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越来越紧张的。美国的研究生要学十多门课程,每门课程除2次期中考试外,还要期末考试。即使像实行一年4个学期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在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列第14位),每门课程仍然有2次期中考试和一次期末考试,而且绝大多数是闭卷考试。我们能想象得出他们的考试有多频繁,他们的学生有多忙碌。中国的考试次数在初高中达到最高峰,然后逐渐减少,到了研究生阶段特别是博士,专业课程的闭卷考试基本消失了。通过上述比较,我们可以看到,考试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督促学生学习的手段,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广泛存在,看不出美国的考试比中国少。只是在不同的教育阶段,考试这一手段使用的频率中国和美国之间有比较大的差异。不要小看这一差异,说不定就是这种差异决定了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距离。
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国频繁使用考试这一手段,产生了何种结果?中国的孩子过早地陷入了考试的恶性竞争,失去的不仅是幸福的童年,而是从小就埋下了对“知识、学问、探索”仇恨的种子。他们会有考试的好分数,但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能获得奥赛金牌,但永远也不能创造发明;他们每天埋头苦读,但除了为了考试外可能真不知道还为了什么。当这批不考试就不读书的人上了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而又不再有考试的时候,他们除了“玩”还会做什么呢?看来,要扼杀人才,没有比中国这样的考试安排更卓有成效和立竿见影的了!
美国的基础教育,不是用考试去限制学生的自由,不是用分数去规定学生的选择。他们的解题能力可能没有中国学生强,但他们的想象力可能更丰富;他们的应试能力可能比我们差,但他们的创造力可能比我们强;他们投入学习的时间没有我们长,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可能比我们浓;他们似乎更自由散漫,但说不定比我们更有主见。当上了大学特别是进入研究生阶段,专业学习开始了,美国就开足了马力,真正高强度的学习从此开始。他们不仅考试多,而且作业也多。全学期每次课后的作业,老师都会在新学期开学前确定并在网上公布,由于没有复习提纲考试范围,对于这些作业每个学生不敢有丝毫懈怠。考试后的成绩评定尽管多采用5级论分,但这是更残酷的记分法。先从高分到低分排队,然后按比例记分。一个学生如得分为90分,但不能进入前15%,那么成绩仍然不能为A,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美国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并不因为课程学习的紧张,就可以不承担课题研究。差不多每位博士生课程学习和课题研究是同时开始的。就博士生而言,每天学习、研究时间超过15~16个小时是很正常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投入,他们的博士生既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又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与他们相比,中国的研究生简直就是处于“半休眠状态”,在最需要读书的时候不读书,缺乏竞争力也就在所难免。
考试为每个人所熟悉,但真的要利用好考试这一手段还真不容易。不该用的时候用了,害人;该用的时候不用,同样害人。美国人利用考试的智慧,还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