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适合自己的形象


人类总是怀抱著各式各样的愿望,例如「希望在事业上出人头地」、「想要一个完美的恋人」,或是「期待获得众人的支持」等等。

然后,就去阅读各种实现愿望的工具书,并且一一加以实践。然而,大多数的人还是会抱怨:「阅读并且实践了这些方法,愿望仍然没有实现。」
如果要让愿望成真,最根本、最要紧的一件事就是「找寻适合自己的形象」。
希望在事业上成功,自己要先成为符合众人心中成功者形象的人;想要一个完美的恋人,自己就得先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期望获得众人的支持,自己就要成为众人愿意给予支持的人物。
换句话说,如果要实现自己的愿望,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得将自我的人格提升到与愿望相符。
如果疏忽了这点,只是一味地实践专业知识或技巧,藉以让愿望成真,或是暂时能够看到效果,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仅仅是做白工而已(随著自己人格的提升,这类的专业知识或技巧自然而然会出现)。
拙作《三种真实》提到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角名叫矢口亮。他学到了成功法则,并且订定了明确的目标,随时在脑海里描绘著自己的成功形象,努力地实践正面思考。
换句话说,矢口彻底实践著成功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但是,一堵高墙横挡在他的面前,令他感到一筹莫展。
究其原因,矢口未曾提升自我的人格;也就是说,在他的目标中,不曾想让自己成为符合众人心中成功者形象的人。
我一直担任多位企业经营者的谘询教练,在培育训练的过程中,多位经营者都察觉到提升自我人格的必要。
举例来说,有些经营者会如此表示:「从以前到现在,自己都在学习最尖端的经营策略或沟通技巧,并且也一直实践在经营之中,却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成果。现在总算弄懂了个中理由。原因出在自己一直没有意识到要提升自我的人格,让自己符合身为经营者该有的样子。」
影响许多成功者的知名著作《与成功有约》中,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写下了这一句话:「光是靠著助人成功的技巧、手法或策略,并无法让人获得真正的成功。」
换句话说,无论是塑造形象的方法、人际关系的技巧,或是积极思考的法则等等,纯粹凭藉这些技巧,将无法实现真正的成功。
因此,柯维博士指出:「如果想要成就真正的成功,获得永远的幸福,必须体会谦虚、诚实、勇气、忍耐、勤勉等原则,并且将这些原则内化到自我人格的深层。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他将这种观点称为人格主义。
我们在看著苹果树的时候,映入眼帘的会是树干、枝叶,甚至在收成的季节还能看见果实。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就在肉眼无法看见的地底下,还有「树根」存在。
事实上,树根与枝叶的关系正如同镜子映照出来的景象一样,树根延伸得多广,枝叶就会开展得多么茂密。由此可知,如果要让枝叶繁盛,结出许多的苹果,首先必须让地底下的树根伸展开来。
我们的人格或品性都无法拿出来测量,也没办法用肉眼观察,就好像是树木的根部一样。然而,这种肉眼无法看见的人格或品性越具有广度、越富含深度,才能为人生带来丰硕的成果。
现今社会大众往往仅注重「肉眼可见的部分」,也就是只重视「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和「能够结出多少的果实」。如此一来,自己有时就会不知不觉地与别人比较起收获的成果,感到焦燥心烦。
出现这样的情形时,将意识集中于「肉眼无法看见的部分」,亦即「根部」,就能够让生活过得平稳踏实。
让我们一起有意识地扩展根部的广度与深度,并且提升自我的人格与品性。如果拥有这样的意识,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够为自己的成长感到喜悦。在这条充满喜悦的道路上,让我们一同并肩共进吧!
本文作者:野口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