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拒绝诺贝尔奖的人

 

诺贝尔奖自1901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奖以来,因为规模宏大、奖金丰厚而成为当今世界的最高奖,世界上许多科学家、人文学者都以能获得此奖为殊荣。每到一年年底,世界的科学家、人文学者、作家以及经济学家会将目光投向瑞典——诺贝尔这个让人苦苦追求的奖项,在此刻各归其主。所谓奖金我所欲也,名声我所欲也。对大多数得主来说,诺贝尔奖意味着一夜间暴富,声名显赫,从此步入“不朽”的殿堂。但也有一些“异类”,在大奖不请自来时或无动于衷,或依然故我,或干脆拒绝。在名利的巨大诱惑面前,他们表现出“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淡泊态度。如:美国人爱迪生,英国的萧伯纳,前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法国的萨特,越南领导人黎德寿……

★★★爱迪生投入很多精力去改良自己发明的电灯,努力提高其使用寿命。由于当时没有高效的交流电动机,爱迪生在送变电方面使用的是110伏的直流电。

此时,特斯拉发明了适合交流送电的电动机,威斯汀豪斯公司随即将这项专利买下,在大城市中建立了交流电网,迅速推动着交流送电的普及。

特斯拉以前曾经在爱迪生研究所就职,他发明的电动机带来威胁以后,爱迪生展开了积极的宣传攻势,声称交流送电方式十分危险。由于每年都有几十人在高压电线旁触电致死,这种说法对人们很有影响力。

当时刚好纽约州在寻找能够替代绞刑的更为人道的死刑执行方法,爱迪生为了强调交流电的危险性,便诱导威斯汀豪斯公司制造执行死刑的机器。但这项实验反而对交流电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使用交流电的电椅根本无法使死刑犯人一次丧命。

由于上述原因,爱迪生和特斯拉几乎变成了仇人。特斯拉听说自己和爱迪生共同被选定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更是公开表示拒绝共同领奖。爱迪生也拒绝领奖。最终,191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发明家达伦。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被认为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伟大的剧作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幽默大师之一。他用幽默讽刺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剧,代表作有《华伦夫人的职业》、《巴巴拉少校》、《真相毕露》等。鲁迅对萧伯纳十分欣赏,说他在作品中“撕掉了绅士的假面”。

1925年,诺贝尔文学奖降临到他的头上。当70岁高龄的萧伯纳接到瑞典文学院以“他那些充满理想及人性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励性的幽默常常蕴含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的评价而获得大奖的通知时,他没有像往届的获奖者那样欣喜若狂,而是出人意料地表示出一种冷漠的态度。他非常幽默地说:“干嘛要在一个老头子的脖子上系上一个金铃?这件事情我实在有点想不通,我想我之所以获奖是由于我今年没有写出半个字。”从这位大师的幽默感中,我们可以窥见他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据说,萧伯纳对其他荣誉和头衔也是这样,他始终认为,追求名誉和头衔有损于自己的人格。

一位朋友对他说:“亲爱的萧,你这样做是不行的,瑞典文学院要奖励你,你却以侮辱来回报他们,将诺贝尔文学奖像小石子一样丢进波罗的海。”在朋友的劝说下,萧伯纳最终收下了得奖证书,但那笔高达6500英镑的奖金却没有领取——他用奖金建立了一个英瑞文化基金会,以奖掖和扶持本国的青年作家。 
萧伯纳没有去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文学奖,却于5年后,访问了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紧接着于1932年,他又来到中国访问,在上海会见了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人,并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前苏联著名作家。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著名的画家和哲学家,母亲弹得一手好钢琴。 
    1958年,在前苏联盛传《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萧洛霍夫将夺得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文学院却将它颁给了一位不受前苏联政府和文学团体欢迎的诗人、作家帕斯捷尔纳克。 
帕斯捷尔纳克获奖的作品是他的带有一定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日瓦戈医生》。这部作品的故事发生在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出生富家的日瓦戈医生原来在沙皇军队中服务,十月革命后,他被红色政权遣送到远离莫斯科的乌拉尔,在乌拉尔又遭到红军游击队的“绑架”,被迫在游击队中为红军服务。最后他历尽艰辛,逃回莫斯科,而此时,他已是妻离子散,莫斯科在他眼中是一个“阴沉、饥饿、黑暗的莫斯科”。有一天,他在电车上意外地发现在战争年代结识的情人从人行道上走过,他慌忙跳下电车去追赶,不料却导致心脏病发作,倒毙在街头。

这部小说由于对十月革命和前苏联社会流露出怀疑和反感的倾向,被苏联各出版社拒绝发表。1957年11月,帕斯捷尔纳克请人翻译成意大利文在意大利发表。不久,该作品就被译成了英、法、德、瑞典等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与此同时,前苏联文学界则对这部小说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瑞典文学院的常任秘书厄斯特尔林评价这部作品有“一种强烈的爱国精神贯穿全书,毫无空洞的政治宣传的色彩。……我真难以相信,苏俄竟会禁止这么伟大的作品在它的诞生地出版。”但是,瑞典文学院在颁发给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文学奖的评语中,却只字不提《日瓦戈医生》的书名,而只是笼统地写道:“由于他在现代抒情诗和俄罗斯小说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帕斯捷尔纳克在颁奖仪式举行之前,用法文给瑞典文学院发了一份电报:“由于考虑到对此项荣誉的用意所作的解释,我不得不拒绝此项奖颁赠于我,而我也不配荣获此项奖。请你们不必误会,请勿因我自愿拒绝而不快。”尽管如此,瑞典文学院仍然按照既定计划把帕斯捷尔纳克的名字列入了获奖者的名册之中,那笔巨款也按规定存入诺贝尔的基金中。 
获奖消息传到前苏联后,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帕斯捷尔纳克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威胁,甚至有被开除国籍的危险。帕斯捷尔纳克被迫终止了创作,两年后,在莫斯科郁闷病死。那一年,他70岁。 
1986年6月,在第8次前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大会主席正式宣布,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而此时,帕斯捷尔纳克已离世26年了。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萨特的父亲是一名海军军官,在萨特1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随母亲一直住在外祖父家。萨特16岁时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哲学,毕业后当过多年的中学教师。 
1938年,萨特发表了长篇小说《恶心》,在这部作品里,主人公罗康丹是一个典型的存在主义人物,他感叹道:“一切都毫无道理,这花园,这城市,以及我自己。一旦你认识到这一点,就会使你反胃,晕头转向,这就是‘恶心’。”在这部作品里,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虚无的。这部小说为萨特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从而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学界的地位。 
萨特在哲学领域的扛鼎之作是1943年发表的《存在与虚无》。这部著作的思想体系和小说《恶心》所表现的思想主题基本是一致的,它强调人生“存在先于本质”,人生的课题就是选择,而这种选择是绝对自由的。萨特所宣扬的这种存在主义思潮,由于迎合了饱受战争之苦的知识分子对自由的强烈渴求,在20世纪40年代风靡一时。 
萨特还是一位非常活跃的戏剧家。他从1943年开始,陆续发表了《群蝇》、《密室》、《肮脏的手》、《死无葬身之地》、《恭顺的妓女》等剧本,在这些作品中,他为剧中人物同样注入了存在主义的思想。

1964年,当萨特发表了别具特色的自传《文字生涯》后,瑞典文学院决定授予他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理由是:“由于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探求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是,这位具有奇异思想的作家,在没有任何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即刻向全世界发表了一个声明,拒绝接受此项桂冠。他的理由也很简单:“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他认为自己取得的成绩已经“随风而去”,只有“未来在吸引他”。 
在萨特拒绝领奖的声明中,还有一段话颇令人费解,他提到了1958年第二位拒绝领奖的苏联作家帕斯捷尔纳克,他认为把奖项颁给一部在国内禁止而在国外发行的作品,是非正常行为,对《静静的顿河》的作者萧洛霍夫未能获奖感到遗憾。这个声明含蓄地表达了萨特对诺贝尔文学奖评价标准的指责。 
不知是不是萨特的这番声明起了作用,第二年(1965年),瑞典文学院就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萧洛霍夫。有人说,这是为了弥补1958年颁奖的过错,但在两份提交瑞典文学院的研究报告中,除了对萧洛霍夫的煌煌巨著(四部)《静静的顿河》极力推崇外,仍然没放松对帕斯捷尔纳克的赞颂:“无论从抒情诗的造诣上,还是小说的成就上,帕斯捷尔纳克都要显得优秀些。” 
萨特于1980年4月15日去世,时年75岁。

★★★越南领导人黎德寿。美国于1960年代早期开始介入越南战争,从1968年到1973年间曾举行多场公开及不公开的巴黎和平会谈。其间于1970年起,黎德寿曾多次与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秘密会谈,使1973年1月27日的巴黎和平会议能商讨两越停火事宜。

会议继续召开期间,越南当地尚有一些零星战斗,美国于当年3月29日前从越南撤军,但仍向北越发动轰炸。由于双方持续违反停火协议,黎德寿与基辛格于同年五至六月继续于巴黎会晤,商讨行使停火协议事宜。至6月13日,美国与北越代表正式宣布行使条文内容。

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颁发给北越南领导人黎德寿及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国际社会对此嘘声一片。两位诺贝尔委员会成员因此辞职,黎德寿拒绝接受和平奖,他表示越南还没有实现和平。

★★★奥地利作家、诗人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ElfriedeJelinek)于2004年57岁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在她的小说和剧本中发出的反抗之声如音乐般流动,她的语言充满非凡的热情,揭露了社会的陈腐思想及其高压力量的荒唐。”耶利尼克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地利人,继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波兰女诗人辛波丝卡之后,第10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这也是10年来诺贝尔文学奖第9次颁发给了欧洲作家。不过,耶利内克在知道得奖消息后,在维也纳召开记者发布会,宣布她不会去斯德哥尔摩领奖。她在解释这一惊人的决定时,首先提到是由于自己健康的原因,她同时认为她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她并不认为自己获得诺贝尔奖,是“奥地利的花环”,她与现在的奥地利政府完全保持着距离。代替她领奖的将是耶利内克的出版商。在维也纳的家中,耶利内克接受采访时说诺贝尔奖将破坏她的私人生活:“我的第一个想法是‘太棒了,你得奖了’,紧接着第二个想法是‘这将给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在公众的目光下,你不再是本来的你了。”同时她表示也不会因得奖而做任何的庆祝。

★★★在政府的压力之下放弃领奖的有193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生物化学家理查德-库恩、 193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道夫-布泰南特和1939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得主杰哈德-杜马克。后来,他们都得到了证书和奖章,但是没有得到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