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随俗学英文——多伦多远行之五(关于转贴英文文章答复网友)


    入乡随俗学英文

  ——多伦多远行之五  

——关于转贴英文文章答复网友

文 周年洋

    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语言交流是最基本的,但仅这一点就是一个难题。本来以为自己学了多少年英文,日常生活问题不大,但实际上完全不是如此。国内学了太多的书面英语,人家日常生活中,很多时候不是像我们教的那样讲英语,这样,很长一段时间,我有一种生活在雾中的感觉,模模糊糊,似明白实糊涂。

    很多词汇要重新学,比如说“过敏”(allergy)这个词汇,我想大多数人很少接触到,但是由于北美过敏人群特别多,你到处都能听到这个词,就是在超市也能看到,在花生类商品上都会写上这个词,以防对花生过敏的人食用。你用硬币的时候,你也会碰到新的词汇,加拿大有6种硬币,每一个有一个特别叫法,2加元的硬币叫toonie,1加元叫loonie,25分叫quarter,10分叫dime,5分叫nickle,1分叫penny。你不到这里生活的话,没有必要知道这些,但要融入生活中,这些看起来没有用的词汇都要学会。饮食方面的词汇更多了,就说我们日常吃的面条吧,我们原来以为不管是中国面条还是意大利面条都叫noodle,到了这里才发现要区分,只有中国面条才叫noodle,意大利面条叫pasta。两个更有意思的食品是,麦当劳里的炸薯条,完全不跟薯条有什么联系,叫fries,番茄酱,跟番茄没有什么关系,直接叫ketchup。突然之间,你觉得你以前学的英语似乎白学了,应付日常生活很成问题。

    当因为语言,你日常生活都不是很顺畅的时候,学习的动力特别足,学习的效果也特别好。从9月21日开始,我正式到5级水平的LINC(联邦政府免费为新移民提高英语的一个项目)班学习,学习免费,而且还提供交通费用。两周下来,感觉生活的真实感觉慢慢恢复了,你清楚地知道人家在说什么,你也可以正确地表达你的意思。这个班上课,跟我们国内不同,老师讲完一个内容以后,学生之间组成小组,彼此之间进行对话训练,你听不懂也得听,你不会说你也得试着说。一旦开始了这个过程,不管是听力还是口语都慢慢提高,你自己也感觉到,以前学的一些词汇慢慢激活了。

    在全球化时代,英语本来就是世界普通话,有一个免费学习的机会,又有这么一段专门学英语的时间,这对我来说,真是很宝贵。每天8点半,从家里出发,步行300米到地铁站,拿一份免费的地铁报纸(Metro),一路阅读当天的新闻,也是增加英语阅融入当地生活的一个方式,坐3站地铁,中间转地铁一次,大概20多分钟到达上课地点。一共三节课,9点开始上课,10点半课间休息,10点45上到12点15分,中餐半个小时。下午12点45分开始一直到2点15分结束一天的课程,再坐地铁回家。地铁出来到家里的中途可能路过图书馆,进去阅读最新的报纸,比如华尔街日报、巴伦周刊和环球邮报,我的阅读重点在经济尤其是上市公司。the quiet giant就是那天从巴伦周刊上阅读到的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再从网路上找到电子版,转载到博客的。

    没有想到,我转载的一些英文资料,让一些网友感到不快,认为我是一个忘了自己根的人。当然,很感谢网友的光顾,也对那些看不懂英文的网友表示抱歉。至于担心我忘了自己根的人,大可不必担心。既然是根,就是永远连着的,不是想忘就能忘记的。

    我转载英文资料,有几个理由:一是希望在繁忙中,还是能更新博客,保持更新的频率;二是我自己学习英语,需要大量阅读,看到好资料,希望存下来,当然,存在博客里是最好的了;三是我在研究北美的上市公司,如果发现很好的、自己关心的公司的报道,我也想存下来,未来继续阅读,同时也想向国内外的投资同好分享一下。如果我的英文转载让你不舒服了,你就当是我个人的自留地,随我耕种吧。至于什么忘本、不当自己中国人之类,我觉得太高看我,也小题大做了。

    我因为带两个小孩,还有大量的英语功课和上市公司研究,留给写博客的时间很少,虽然很想写一些自己的生活体验,比如买旧车的经历、申请政府托儿费补助的经验等,都没有时间写出来。但一旦那天合适了,我还想写了贴出来,希望网友们理解。

    2010年10月5日于多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