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演绎了投资热情还是投机刺激?


创业板演绎了投资热情还是投机刺激?
 
 
昨天人民网观点频道有一篇评论:《创业板如何成为“中国微软”们的孵化器》,评论说:“在众多资金追捧创业板股票的同时,风险也在临近。按规定,创业板的股票是可以直接退市的,一些公司高昂的股价也无法支撑公司的基本面,风险不言而喻。”
一个时期以来关于创业板块的话题越来越多,是我从来不涉及证券股票,隔岸观火,也许会看得更加清楚一些。
创业板块,也叫做创业投资板块,是高科技行业的一个新领域。它源于美国的美国纳斯达克市场(Nasdaq),这是世界上最成功的二板市场,诞生于1971年,涌现出过一批像思科、微软、英特尔那样高科技巨人。
中国的创业板块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能够创造亿万富翁,却不能孵化出高科技巨人。说的更直白一些,中国的创业板块演绎的是投机刺激,而不是承担孵化器的功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于孵化器我要多说一句,这是一个真实笑话。在90年代某市人代会上,有代表提案,建议政府高科技发展提供“孵化器”,结果工作人员把这个提案交给是农业办公室办理,那时候没有几个人懂得“孵化器”的这层含义。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但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力度始终不足,原因就是缺少孵化器。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又出现急功近利,学术浮躁严重,这个时候推出创业板快显然不是时机。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国社会转型中始终混淆着投资和投机者两个概念。例如有人就告诉我,投机就是投资机会,如果是这样理解投资,那么社会转型中必定是投机行为溢出,能造就社会的亿万富翁,但不能造就微软、英特尔那样高科技巨人。
在中国实业经济中也有不少亿万富翁,多数是靠中国制造起家,并非中国创造,中国创造需要有科学技术的支撑,还要有孵化器进行转变,创业板块原本不是一个融资的投机市场,而是旨在促进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并不是没有中国创造,只是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是一个短板。例如风能发电,高速铁路都属于中国创造,也体现了这些行业在未来中国经济潜在的能量,但是这些产业的孵化都不是在创业板块中孵化的。
美国的创业板块产生于1971年,而思科创办于1984年底,微软创办于1975,微软为PC机编程软件已经是1977年;英特尔作为半导体企业成立于60年代,1971年才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而80386芯片出现在1989年。由此可见,创业板块的孵化过程并不是立竿见影,就和孵化小鸡需要有一个时间过程,孵化小鸡也必须经过21天的时间。因此任何立竿见影的企业膨胀都不是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的孵化,而是发酵泡沫,中国的创业板块正是这样的。
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投机行为并不少见,源于价值观的扭曲,那些一夜致富的现实;与媒体不恰当的渲染;以及经济学家过分强调效益而忽视公平,三股力量的共同作用。这种科学转换为生产力的孵化器却成为投机者的乐园。
邓小平在阐述改革的时候说了这样的观点,就是要把西方发展先进经验为我所用。而创业板块所体现的正好相反,当投机充斥整个创业板块,炒啊炒,也就难免是泡沫的破裂。
何止是创业板块?该反省的领域远远不止创业板块,房地产的畸形发展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房子是给人住的”、“土地是给人用的”现在成为一个投机市场,那么房地产业能健康吗?
有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传销在中国如此盛行,好像已经是一个难以治理的痼疾。如果社会上的总是有那么多的人的思想里想着一夜致富,那么就有人利用这种心理编织传销一夜致富的美梦。
创业板块的初衷也许并不是要演绎一夜致富的神话,当投机成为主流,这种后果也是必然。
这就是规律,不到一年创业板块已经变得几乎无药可救,如果不回归融资,孵化的投资功效,那么创业板块不仅是白费蜡,而且是把整个投资市场搞得一塌糊涂。
二〇一〇年十月三十一日星期日